浅谈学生说话动机的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5
/ 2

浅谈学生说话动机的激发

左仁清

江西省上高县翰堂中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其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作为农村中学方言区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农村学生语言功底的差距。原因很简单:农村中学方言区的学生,语言环境不是很纯洁、健康,学生习惯了方言土语。语言思维定势与语文素质方面已呈现“方言化”的特点。在口语水平方面明显属于弱势。有的学生会读、会背,但在口头表达中却不能表情达意。有的学生背诵课文非常流利,但让他作即兴表述其主要内容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逻辑混乱,说话毫无条理可言。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从激发学生说话动机入手,由于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于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欲望,让学生“说好话”这个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说话,在说话中更好地学习。我在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抛砖引玉,以求指正。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有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说话欲望。

例如:《中彩那天》一课,同学们都清楚,如果中彩的话,全家就会欣喜若狂,但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作者的父亲中了梦寐以求的彩票时,为什么全家却心事重重?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地想表情达意,发表自己观点的愿望,在认真阅读课文后,通过思考讨论,才知道原来真正的中彩的是父亲的同事库伯,而这中彩的奔弛汽车,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因为外人都以为是父亲中了彩。全家人心事重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道德信义占有这辆汽车呢?还是遵守道德信义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学生在想想、议议中展开对人生价傎的大讨论。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动机。

其次,抓住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的对比,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比也是学生说话动机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根主动地诉说心中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范进中举》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设想一下自己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而对这个突发性问题,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与范进中举时的心情作对比,范进喜极而疯的情节深深的触动了学生。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学生们经过自我的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课堂上同学们的说话兴趣浓厚。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说话欲望。自然地开启了学生说话时逻辑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说话兴趣得到了培养,并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得高。

二、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说话时情感的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的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说话的动机,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中彩那天》为例。当作者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激动地说:“可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穷呀。”这一情景中的“激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体验,通过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说话的动机。先让学生了解“激动”是什么意思,再问作者激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激动”,话说得不完整。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说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说话时的情感投入。

三、以生活辐射,激发学生诉说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兴趣

再以《中彩那天》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堂口头作文: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们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说说自己的感想。学生对这样有话可说的口头作文兴趣盎然,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现在的经商者大发感概: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卖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失主,不占为己有;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家长只顾赚钱不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发出了内心的话语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以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学生的说话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这就对我们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教师的语言的纯洁、文明、准确、鲜明是一个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之一。教师的语言修为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产生极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境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的心灵,萌动学生的说话动机,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只有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才能把学生的说话情趣调动起来,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文化知识一道带进学生的心里。

   2.以教师语言的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学生的语言更加有激情。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同时更离不开语言的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使学生受到语言的强烈震憾,从而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激发学生潜在的说话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说话兴趣、说话能力提高。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农村中学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