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鉴赏中民间美术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9
/ 2

学前儿童美术鉴赏中民间美术的运用分析

邓倩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主要对学前儿童美术鉴赏中民间美术的运用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了民间美术的运用价值,其次分析了民间美术的运用方法,主要提出了四点建议:鼓励儿童模仿、利用游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做好审美引导。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鉴赏民间美术

前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的发展使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厚,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也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其中蕴含着我国民间文化的精髓,对学前儿童进行民间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增强孩子们的艺术能力,拓展他们的艺术眼界,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内容。

1 学前儿童美术鉴赏中民间美术的运用价值

     学前儿童美术鉴赏中民间美术的运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二是能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三是能够增强儿童的综合素质。学习民间美术后,儿童能够在美术作品中找到共同点,在反复的观察之中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能够提高。民间美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学习能够使儿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1]。当前,对民间美术进行融入,也有利于使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

2 学前儿童美术鉴赏中民间美术的运用方法

2.1 鼓励儿童模仿

   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在教师对学前儿童展开民间美术鉴赏的时候,教师要首先鼓励儿童模仿[2]。在模仿中,儿童才能够对民间美术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会从色彩方面以及特点方面对民间美术作品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富贵有余》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富贵有余》这幅作品进行模仿。当然,因为学前儿童肢体的精细能力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准,所以模仿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像”的现象。尽管如此教师也要鼓励儿童,让儿童知道模仿相当于踏出了学习的第一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在模仿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儿童首先观察《富贵有余》这幅作品的内容,在作品中一般有6条或者8条鱼,在中国“鱼”同“余”,作品中,鱼在水中游动,旁边有莲花衬托,鱼一般是金鱼,意味着富贵。儿童在模仿的时候一般只会模仿画出金鱼和莲花的轮廓,但这也是幼儿欣赏民间美术的第一步,随着模仿次数的增加和模仿作品的增加,儿童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都会进一步增强。

2.2 利用游戏教学

    学前儿童都拥有旺盛的精力,也很喜欢参加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学前儿童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引导儿童对民间美术进行欣赏,让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得到培养。例如老师可以准备很多幅年画,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给儿童。在展示以后可以对儿童进行分组,每个小组3人左右,分组以后,各个小组的儿童可以讨论,一同对这些年画进行欣赏。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配对”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让儿童根据年画给自己的感觉,猜测他的作用,把同一种作用的年画配对起来。比如辟邪、驱魔、喜庆、吉祥、富贵、平安等等。教师可以给儿童十分钟左右时间进行配对,在十分钟后即将揭晓每一个小组的答案。每个小组的儿童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则需要根据儿童的答案对其进行打分。最终配对成功最多的小组,就是本轮游戏的优胜小组。这一小组的学生每个人都能获得一朵小红花。在游戏中,儿童对每一种年画的作用和意味都会更熟练的掌握,久而久之,儿童对美术的鉴赏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3 注重师生互动

    在培养学前儿童美术鉴赏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和儿童进行互动,在互动中渗透民间美术,通过语言引导使儿童能力了解民间美术,发现民间美术的魅力,并对美术这一艺术产生兴趣,不断增强鉴赏能力。比如《门神》是民间美术作品之一,也是一幅家喻户晓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儿童进行互动: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门神吗?”

    “知道,门神就是门卫,但是他们是神仙,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门卫”

    “回答非常好,那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门神》这幅画吗?”

    “见过!”

    “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说说这幅画有什么特点,主要由什么颜色构成,人物看起来是怎样的”

    这样的互动方式能够让儿童主动思考,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儿童自己对民间美术进行鉴赏的过程。采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能够让儿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主动鉴赏,也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

2.4 做好审美引导

    在针对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要进行审美引导。究其原因,很多儿童还没有形成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也比较低,在对民间作品进行欣赏时,有时会人云亦云。当一位儿童认为作品差时,其他儿童可能随波逐流认为作品差。此时教师便要对儿童进行引导,使儿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和美,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尽管审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真正的艺术也需要被尊重。比如《钟馗图》是民间美术作品之一,教师可以先为儿童讲钟馗的故事,让儿童在了解故事的情况下知道钟馗的伟大,从而对作品产生好的印象。之后可以为儿童展示《钟馗图》,引导儿童自己对作品进行鉴赏,说出这幅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儿童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也才能从民间美术中感受到魅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学前儿童美术鉴赏中民间美术的运用,能够使美术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融入民间美术,使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学前儿童的培养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对民间美术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学习。还要利用游戏教学,这样儿童才能对民间美术更有兴趣。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和儿童产生互动,对儿童的审美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黄守营,刘亚仁,李茹.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论学前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教学[J]. 中国文艺家,2020,(01):188.

[2]杨斐. 双语教育背景下提高幼儿美术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探讨[J]. 美术教育研究,2018,(06):137.

作者简介:姓名:邓倩(1980.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成都人,学历:研究生;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