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再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再思考

孙赢,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东海镇中心校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也应用到各个学科中,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无体系、无差别式地应用。教师的表达方式与教学手段各有不同,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若不结合学科特点而只是用于浮于浅层的资料查找和教案制作,则不能体现信息技术带来的特色化教学的优势,从而导致学科教学思维拓展道路艰难,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本质上的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策略

引言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很多课堂有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形”,却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魂”。信息技术“套”在课堂上,却没有融在课堂里。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本质特征

信息技术能够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最终决定因素在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信息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可以作为一种介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意识。“融”作为核心,它的本质就是兼容,只有做到合理性、有效性和实时性,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真正做到融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电子产品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电子产品丰富了人类社会,使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利用电子设备中的软件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提取,进而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现今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不仅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还有效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路径分析

1.加强认识

在加强认识方面,教师首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力量远不限于课件制作和素材提供,可以应用其针对学科形成一种兼有个人风格和班级特色的课堂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地位是不需要改变也不能改变的,教师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对教学质量提升带来的积极影响,引发其主动探索与求变之心。

2.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制定符合标准、适合本地的培训方案。各校自主创新,自主结队,以点带面,进而形成可移植、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校际联合教研,带动县域教师能力提高。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开展“自助餐式”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线上培训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注重普遍性问题,以碎片化、泛在化学习为主。线下培训则以学校及联合教研区域为主,注重个性化问题,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为主,强调教师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课程实施自选套餐模式,按照教师的学科、年龄、学历和实际需求分层培训。教师可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案,从而改变一刀切的培训模式,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提高技能

由于学生课业内容相对简单,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基础的奠定,故部分学校在人才引入时审查标准并不严苛。学期教学任务的推进往往使教师忽略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部分教师因在生活中对信息技术接触不深,故对其在教学技能方面起到的作用也选择性忽略。教师需要突破舒适圈,将“学无止境”的观念作为教学的标准,扎实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

4.将教学结构与学习需求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学生在课后练习,这种教学结构最大的弊端就是把难度较低的“接收知识”环节放在课堂上,而把难度较高的“内化知识”环节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的教学结构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学结构的改革是重中之重。第一,在课前精准把握学情。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情的把握,例如,教师对学情的分析总是比较局限,没有结合学科、学段、元认知能力、错误模型等进行分析,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上,从而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科本位。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智慧课堂设备,教师基本可以实现学情的精准把握和智能分析,“翻转课堂”更是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以学定教。因此,教师应注意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运用信息技术把握学情,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第二,利用信息技术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技术应用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服务于课堂结构的。如果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偏离了教学目标,应用技术只是为了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的兴趣,做渐进式的修修补补,那么技术反而会拖教学的后腿。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内容、技术支持构成,一切要指向本节课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应提前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学习的本质指向过程,而非告知结果,教师应成为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达成者。有很多教师忽略了这点,面对重难点问题,他们选择了“灌输式”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把握上下的功夫不够。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应在精准聚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术,在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和解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信息技术可以成为辅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工具,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成为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直指问题解决的核心,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的深度思维,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内核和最大价值。第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分层测评中。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习新知识,而是在课后的巩固、提升与练习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堂能够支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学习,根据学生的需要分层推送网络云平台中的课程资源,智能测评和复习巩固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

结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一个教学技能问题,但极少有教师能真正停下被教学进度追赶的步伐,深入反思看似日常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是否已被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一项看似简单而实际需要从认知到实务都不断强化发展的工程,只要教师秉持着学无止境的教学原则,最终定会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入融合。

参考文献

[1]胡志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教学探索——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2):75.

[2]蒋瀚洋,涂昊,邓红卫等.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21(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