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报道中江淮文化形象的概念隐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安徽日报》报道中江淮文化形象的概念隐喻分析

薛雅静,杨欣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以《安徽日报》的新闻报道为语料来源,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指导,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江淮文化形象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总结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及使用频数,分析三种使用最频繁的隐喻类型(旅途隐喻,人类隐喻,战争隐喻)的建构方式,并探讨这三种概念隐喻在使用时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旅途隐喻把小岗文化的改革发展映射为一段旅程,建筑隐喻将儒林文化中的社会腐败看成是一个大厦的建造,人类隐喻则选择江淮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凤阳花鼓传承人。不同类型概念隐喻的使用与江淮文化形象所包含的类型相关联,本研究既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江淮文化,也可以拓宽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江淮文化形象;概念隐喻;新闻话语

一、引言

江淮文化指在江淮这个特定地域内所形成、聚集的系统文化;文化形象是表达有关基本文化与哲理的含义。江淮文化形象指江淮地区的多种文化结合起来体现该地区的基本文化与哲理。江淮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地域代表性,主要包括:以欧阳修为代表的醉翁文化、以吴敬梓为代表的儒林文化、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明皇文化、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淮河文化、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小岗文化等。《安徽日报》作为新中国在安徽省创办的第一张报纸,有利于宣传政府重要决策、塑造良好的安徽形象和传播江淮文化。《安徽日报》对江淮文化的相关报道,可以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江淮文化,展现江淮文化的魅力。

二、理论基础

2.1. 理论定义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Johnson1980)中提出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类似的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隐喻超越了修辞的语言层面,深入到人们构思事物的认知方式中,隐喻的过程就是跨域映射的过程。他认为隐喻可分为本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即把人们熟知的物质,容器等具体事物这一源域抽象化,投射到情感等抽象的目标域中。方位隐喻即将自然及不同文化基础下的抽象概念映射到空间方位文化概念中,把概念空间化。结构隐喻指的是某一概念体系通过隐喻对另一概念进行构建。

2.2. 文献综述

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概念隐喻的相关应用。概念隐喻与政治语篇密切相关,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经常运用鲜明生动的日常话语来阐明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通过建立小型语料库旨在分析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及其作用,使读者能够正确解读政治语篇,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张慧、刘曼,2022;廖锐,2020);于琴(2017)认为我国的廉政话语体系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廉政话语的隐喻类型进行梳理,揭示出廉政话语深层结构由"腐败"与"反腐败"式的结构观下的二元对立走向建构观下的官方话语与公众话语互文共现的历史趋势;孟祥倩(2019)从经济话语的角度进行研究,概念隐喻的运用使得经济话语中抽象难懂、严肃的政治表达具体化、简单化,通俗易懂,为以后关于经济话语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还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话语的概念隐喻特点、类型及认知机制,为今后有关疫情的话语分析提供思路(方玉,2021;李国宏,2021)。由上述文献得知,现有研究主要从政府话语经济话语廉政话语等视角对概念隐喻展开研究,少数从语言学和翻译等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表层语言形式,忽略了文化形象概念隐喻的互动过程。研究对象方面,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传统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及旅游文化方面,对江淮文化研究关注较少。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翻译,已有学者开始从翻译视角对江淮文化的传播展开研究,如:吴媛媛(2021)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建议采取增词、减词等各种翻译技巧,对《儒林外史》进行翻译,从而得到译入语读者接受的翻译文本;有学者关注对外译介和传播策略,相关研究有助于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地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裘莎,2020;黎家发,2020)。陈莉(2012)认为在译介文学作品时可使用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在译汉语文学作品时应以异化为主,因为这有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保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

综上所述,前人对文化形象已经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较少从概念隐喻视角对江淮文化形象展开研究,故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搜集《安徽日报》对江淮文化的相关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探究报道中主要的隐喻类型,根据使用频率,重点分析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人类隐喻三种类型的隐喻建构方式。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50篇《安徽日报》中隐喻的识别和概念隐喻的提取,我们总结了其中6种不同的隐喻类型及其出现的频数,见表1

1《安徽日报》中概念隐喻的类型

隐喻类型

使用频数

建筑隐喻

40

旅途隐喻

35

人类隐喻

30

战争隐喻

28

音乐隐喻

20

植物隐喻

16

从表1可以看出,选取的50篇《安徽日报》中关于江淮文化形象建构运用了多种隐喻,其中建筑隐喻、旅途隐喻和人类隐喻分别出现了40次、35次、30次,上述三种是使用最频繁的隐喻类型,战争隐喻、音乐隐喻、植物隐喻出现的次数较少,分别为28次、20次、16次。故本研究主要对上述使用最频繁的三种隐喻类型进行讨论分析。

1.旅途隐喻

旅途隐喻是“沿着道路向目的地行进的旅行”。旅途隐喻属于“综合式”的建构方式,一方面直接将源域框架映射到目标域,另一方面又在各个要素之间建立两个域之间的具体联系。例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要更大力弘扬小岗精神,通过改革把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切实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服务大局。

上述例子中,“硬骨头”是源域,目标域是挫折。旅行的道路可能磕磕绊绊,并不平坦,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旅途中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到达终点,改革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往前走去”;旅途中我们也许想要暂停前行的脚步,改革在发展历程中也会遭遇挫折,但仍须充满信心,“昂首阔步”地继续前行。

2.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运用了“直接-涵括式”的建构方式,即直接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进行整体性框架化,没有具体要素之间的类比,例如:

这些每个毛孔都充满奸诈、作恶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劣绅是封建统治的墙角和支柱,是儒林中最腐朽反动的一部分。

在这里墙角和支柱是源域,而劣绅是目标域。任何大厦的建设都需要基础,一砖一瓦地建起来。儒林文化中,充满奸诈的劣绅对社会做出的一些可憎行为像大厦中砖石的一样慢慢累积起来,久而久之让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力更大,官僚主义更加顽固,以至于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引发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3.人类隐喻

人类隐喻,这种隐喻来自于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直接感知。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由皮肤包裹起来,这样就可以跟外界隔离起来。换句话说,人体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有内外之分,借用对容器的隐喻,建立起来很多概念。

例如:在小岗村,她更是导游心里的偶像、游客心里明星。

偶像、明星是目标域,花鼓老艺人邓凡兰是源域。通过老艺人邓凡兰的努力表演与宣传,使其有极大的号召力,吸引更多读者去了解花鼓历史、观看花鼓表演、学习花鼓文化,使得花鼓文化得以广泛流传并被大众熟知。

四、结论

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安徽日报》对江淮文化的相关报道建立语料库,研究了样本语料中使用的隐喻类型及意义建构方式。研究发现,样本语料中使用的隐喻类型有:旅途隐喻、建筑隐喻、人类隐喻、战争隐喻、音乐隐喻和植物隐喻。其中,旅途隐喻、建筑隐喻、人类隐喻出现的次数最多,分别出现了40次、35次、30次。战争隐喻、音乐隐喻、植物隐喻出现的次数较少,分别为28次、20次、16次。本文重点分析了出现次数多的三种隐喻:旅途隐喻、建筑隐喻和人类隐喻。旅途隐喻通过把小岗文化中大包干的改革发展过程映射为一段旅程,体现出改革途中会有挫折;建筑隐喻则将儒林文化中腐败社会的形成看成是一个大厦的建造,一块块砖石的积累构筑成社会大厦,而劣绅的可憎行为累积起来就导致了社会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人类隐喻选择江淮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凤阳花鼓传承人,宣传花鼓文化并利用其影响力去传承江淮文化。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对江淮文化的相关语料进行探讨,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江淮文化形象,也可为媒体在传播江淮文化时提供话语策略借鉴。

参考文献:

[1]方玉, 李国宏. 概念隐喻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话语的应用研究[J]. 大众文艺, 2021(22): 119-120.

[2]忽丽娟. 传播学视角下《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9-11.

[3]李玉, 詹全旺. 中国政治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例[J]. 江淮论坛, 2013(05): 85-89.

[4]廖锐. 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研究——以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例[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 21(01): 113-119.

[5]于琴. 认知隐喻视域下的廉政话语构建机制研究——以《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语篇为例[J]. 行政论坛, 2017, 24(04): 27-31.

基金项目

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中国风托起奥运范:北京冬奥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CXXL189);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安徽主流媒体报道中大别山红色文化形象的隐喻架构分析” (项目编号:AHSKQ2021D188);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一般项目“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形象的隐喻架构分析”

(项目编号:SK2020B18)

作者简介:

薛雅静(2000- ),女,江苏扬州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

欣(1987- ),女,山东潍坊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