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定向行走“心理地图"的形成及其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盲童定向行走“心理地图"的形成及其应用

郭洋洋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225125

摘要:在盲童定向行走中,定向是盲童行走的方向,行走则是确保盲童能够到达目的地的重要方式。在盲童定向行走中,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同时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实现盲童的有效行走,教师首先要确保盲童对于定向以及行走这两种技能有着全面的掌握,以此确保盲童可以精准且安全的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关键词:盲童;定向行走;心理地图;形成及应用

引言

所谓心理地图便是指盲童记忆中已经熟悉的环境或是路线在脑海中形成的地图。对于盲童定向以及行走而言,心理地图的掌握对于盲童而言有着较高的意义。

一、“心理地图"在盲童定向行走中的作用

(一)“心理地图”的形成是掌握好定向行走技能的前提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发现,由于盲童具有的视觉障碍导致其日常生活中仅仅能在相对狭窄的活动范围中度过属于自己的时间,同时由于身体上的障碍,知识其大多数的童年时光时自己度过的,对于世界中各种美好的场所、风景其都难以去感受去参观。另外,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盲童没有人可以正确地引导其如何去辨别方向,导致盲童难以独立地走出家门去外面的世界玩耍。加之家长对盲童过度的关注与爱护,使得盲童在相对孤单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进而失去空间感与距离感,难以独立行走。为了帮助盲童走出其狭窄的小天地,获得更多的欢乐,绞死需要帮助盲童掌握定向行走这一技能,同时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心理地图,以此独立的走出家门[1]。由此可见,心理地图的形成,是盲童行走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盲童行走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心理地图”有助于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盲童定向行走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盲童形成心理地图后,其可以凭借其脑海中的地图来对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形象思维。在盲童行走期间,形象思维是能够帮助其解决问题,掌握各种规律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心理地图的积累量愈加丰富,盲童的思维活跃性便愈加高涨,对于各种问题的分析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盲童会在自身心理地图的基础上来对环境知识进行系统化,其空间思维能力会在心理地图的帮助下逐渐提升,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愈加强大。

三、定向行走训练中“心理地图”的形成及其应用

在盲童生活中,其虽然视觉感官有缺陷,但其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思维逻辑,来对周边环境或物体的方向以及位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明确。由此可见,盲童辨别方向的主要依据是其自身的思维逻辑,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向”。盲童的思维定向不仅仅是思维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其独自的心理分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盲童会对自身其他感官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借助自身思维来将相关信息在脑海中形成相对具体形象的地图,即“心理地图”[2]

(一)形成“心理地图”的准备阶段

在初步引导盲童形成心理地图时,相关教师首先要帮助盲童掌握一定的方向概念,同时对自身的身体结构以及感觉定向进行全面的认知。对于大部分的盲童,其往往在步入小学时,还难以分清自身的左右手,对于东西南北等方向的认知更是浅薄。为此,相关教师在帮助其形成心理地图前,首先要帮助学生辨别方向。由于盲童的视觉感官难以帮助其进行有效的定向,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定向与定位。

教学案例一:在对感官潜能进行开发训练时,教师可以将户外作为教学场所,通过听风声人声、车声、动物的叫声;闻一闻花的香味,医院或是药店的药味,饭店的油烟味,汽车的汽油味等等;伸手感觉一下柔软的草地,粗糙的砂石路,坚硬的水泥路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认识周边事物的位置以及方向。在听力、嗅觉、触觉的充分利用下,盲童对于方向会有着更好的辨认能力。

(二)形成“心理地图”的实践阶段

在盲童已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及辨认方向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帮助盲童树立良好的行走信心。确保盲童在行走中可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只有对环境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实践与训练才能确保盲童的思维中形成完整的“心理地图”。

(1)树立盲童的行走信心。盲童要克服恐惧心理,在陌生环境中行走也需要鼓起勇气:我们可以先告知他有一条宽阔、平坦、无障碍的直路,鼓励他大胆地在这条直路上行走,克服恐惧,增强行走信心。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盲童看不见前进路上存在的障碍物、凹凸地.陷阱等危险,行走时容易发生意外,受到伤害,因而自我保护极其重要。掌握上身保护法、下身保护法及用盲杖探路等自我保护的方法,可以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让盲童免受伤害。但是,许多盲童在较为熟悉的环境里,就往往忽略了障碍物的可移动性、环境的可变性,掉以轻心、不注意自我保护以致受到伤害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对盲童传授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其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安全行走的关键和保障。否则其行走是危险的,还会打击盲童的行走信心,使得他不敢走或走不好。

教学案例二:在引导盲童形成心理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位置或是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作为起点以及终点。同时要求盲童在自身的引导下,以顺时针或是逆时针的行走方向,引领盲童对周边环境中各个事物的摆设位置进行系统的了解。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放手,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自主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盲童可以采用沿墙法以及保护法来对环境进行自主的探究,以此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对整个环境进行更深的认识。最后在盲童清晰全面认识环境后,教师应要求其反复走到不同的位置,以此巩固各个环境中的点位在盲童思维中的记忆。

(三)形成“心理地图”的深化阶段

在帮助小学生形成心理地图的最后一阶段中,其主要目标便是帮助盲童可以在随意或是不随意的行为下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认识,进而掌握事物间关系,进而形成完整心理地图。所谓不随意形成过程便是指,在盲童不自觉且无目的的情况下,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解与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盲童对于方向会有明确的了解,进而在无意识情况下不许努力而形成心理地图。而随意形成则指的是盲童在有一定目的性的基础上,怀揣积极的思维与心态,将全身心地精力放置于所将要认识的环境以及各种事物之上,以此来了解事物之间关系,明确具体方向的一个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心理地图帮助盲童进行定向行走的效果是显著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仅有效解决了小学生在行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有效增强了身体各个感官间的协调统一,为盲人定向行走提供了更好地服务的同时,也为小学生日后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景萃.浅谈盲生定向行走的影响因素及有效训练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6):170-172.

[2]朱管明.盲生定向行走“心理地图”的形成及其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2(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