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堂导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浅谈《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堂导入

楚燕臣

龙岗中学 518116

摘要:本文针对《完全平方公式》一课,阐述了三种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分析了各自的利弊,得出第三种设疑导入更加注重了课程的开发和生成,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是学习本节课比较有效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课堂导入 完全平方公式 学生主体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快速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顺利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导入的好坏对教学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迅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并产生学习期待。

下面笔者浅谈一下不同时期对《完全平方公式》一课的课堂导入。

《完全平方公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六节。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对以后学习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数学化能力还比较弱,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和结构特点、推导过程、几何解释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形式。在不同时期的三次教学过程中, 对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笔者不断反思, 并把调整过程记录如下。

一、严格按照教材导入

第一次, 我严格参照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开展教学, 注重呈现公式学习的一般过程, 经历公式引入,本质特征概括,给出公式,辨析公式,应用公式几个步骤。采用课本上的小题计算来引入。

(1)62a14656a6ddf_html_d2dc21c58e8afac5.gif

(2)62a14656a6ddf_html_b9ea37cc08c1bd32.gif

(3)62a14656a6ddf_html_79a7d60a4e006325.gif

学生通过计算(1) (2)并观察结果,得到(3)式,命名为完全平方公式,之后概括特征,接着给出另一个表达形式62a14656a6ddf_html_d4cd21cfd59d71bb.gif

对于62a14656a6ddf_html_98fbe4dcbf10f2ce.gif 的形式处理方法也是按照书本62a14656a6ddf_html_c8cb83eacd848cea.gif 。之后利用PPT动态生成讲了几何解释,之后练习应用公式。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做题的效果并不好,仍有不少学生将 62a14656a6ddf_html_93a5475842233000.gif 等于 62a14656a6ddf_html_384577f399fcb286.gif ,漏掉中间项,有些同学写出了中间项,但是中间项的符号出现错误。

课后反思:课堂上只是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对学生关注较少。这种导入方式没有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整节课教师主导多, 学生主体作用不明显。班内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同学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迁移能力不强,观察力不够,不能很好的从(1)(2)两式中发现规律,并得出完全平方公式,对公式中62a14656a6ddf_html_35ec98a593af1fe2.gif 的出现不能理解。

二、以旧引新

笔者查阅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版) 》,认真研究学习了其中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相关要求——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和推理能力;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了解62a14656a6ddf_html_ad9630b2065832d8.gif 的几何背景,发展几何直观。之后笔者还收集了近几年的考试题和中考题,分析总结了历年的题型,分值和难度,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上课伊始,复习回顾平方差公式62a14656a6ddf_html_2c122012dc350b98.gif ,提问,如果将等式左边第二个括号里的 “62a14656a6ddf_html_334aef9327ebc96b.gif ”改为“62a14656a6ddf_html_8efaea7d0cf2e897.gif ”,变为62a14656a6ddf_html_aa29616d6a726fcf.gif ,结果有什么变化?很多学生直接回答,等号右边减号也变为加号62a14656a6ddf_html_eb8ee9ea6d92f70c.gif 。对吗?让学生特殊值代入验证,发现是错误的。然后用多项式乘多项式验证62a14656a6ddf_html_a181dca0f3423780.gif 得到公式62a14656a6ddf_html_e37567b68ac9c8f2.gif ,提醒中间还有62a14656a6ddf_html_d0765f370402774a.gif ,为方便记忆给出口诀。对于62a14656a6ddf_html_558dec5b78859e9.gif 的处理和前面叙述一样。之后在PPT上用动态生成的方法讲了几何解释,然后练习应用公式。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漏掉中间项的同学大大减少。但是中间项的符号还是很多同学出现错误,尤其是62a14656a6ddf_html_313348ae77176f70.gif62a14656a6ddf_html_1673400e30909453.gif 这两种类型的题目,中间项符号出错现象严重。

课后反思: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下,巧妙设问,先让学生出错,然后对错误进行分析和修改,使公式更容易被接受,口诀也对帮助学生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整节课还是教师主导多,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框架下学习,少了自主探究。这种导入方式仍旧有些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

三、设疑导入

上课后笔者走进教室就快速的在黑板上写下62a14656a6ddf_html_daf527a157f3419e.gif

62a14656a6ddf_html_5dc29868a4e0b56f.gif62a14656a6ddf_html_98bde4ebbb2f3843.gif62a14656a6ddf_html_dd42d2cdaaf84b3b.gif

62a14656a6ddf_html_68cf82ca7610fbb5.gif62a14656a6ddf_html_7eabb8ff1149332d.gif ……等十几个式子,然后问:“同学们,我算的对吗?”有人答对,有人说错。让学生任选一到两个式子进行验证,发现都是正确的。学生很惊奇:“这么快,肯定有公式!”师:“对,是有公式,但是公式是什么呢?那就要靠各位仔细观察了。括号外面是平方,括号里面是两项,这种形式的多项式乘多项式到底等于什么呢?”学生们都努力观察,发掘线索,很快便有人发现右边都是三项,第一项和第三项的特点也很快被发掘出来。老师接着追问:“中间项的符号怎么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很快就有程度好一些的同学回答:“括号里两项只要是同号,中间项就是正号;括号里两项只要是异号,中间项就是负号。”教师进行表扬。并让学生自己写出62a14656a6ddf_html_965b2aeae76e551c.gif =?

62a14656a6ddf_html_bac085b94e108ef4.gif =? 师:“我们给这两个式子命个名字,叫做完全平方公式。”给出口诀,方便记忆。接下来练习。通过练习和作业的反馈,发现难学难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学生正确率却很高,中间项符号基本全对。

课后反思:这种导入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满了好奇,急于寻求到底什么公式这么神奇。通过大量的式子的呈现,学生观察讨论,思维碰撞,自主探索出了公式,并发掘公式的本质,不易漏项,并且中间项的符号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这次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问题串引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负责恰到好处的提问和点拨,及时评价鼓励,在开放活跃的环境下,学生的答案确实出人意料,让人佩服。

三次同样内容的教学,笔者经历了“我要怎么教”到“考试怎么考”再到“学生怎么学”的过程,也是从关注自我到关注教学,再到关注学生的过程[2]。在不断修改课堂导入和调整课堂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也不断成长,更加明白了新课标的意义,更好的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更注重了课堂的生成,这个过程对笔者而言回味深远。


参考文献:

[1] 冯振刚. 《穿越情景 超越技巧——完全平方公式教学案例与点评》[J]. 数学之友,2013(24).

[2] 顾明哲. 《“三打”完全平方公式 》[J]. 中学数学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