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2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应用

辛倩倩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314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探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前提,发挥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从协同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泛在性引入智能终端、统领性建构顶层设计和整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四个方面展开。同时,还要注意规避人工智能自身潜在的风险。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引言

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正催发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层次变革,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信息化、互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叠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思考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迭代更新,顺势而为,不断加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借用人工智能之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未来社会高质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培养智慧型的复合人才。

1人工智能的内涵

从1956年达特茅斯学会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至今,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但截至目前,人工智能尚无统一被公认的权威的学术定义,不同研究应用领域存在各自侧重的理解与认识。综合分析不同学者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不难发现,学界对于“人工”的理解趋于一致,“人”即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强调的“人的根本”,是“国家特质”“社会本质”及费尔巴哈“自然本质”的综合体,其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人工”亦可以理解为包含“人力所能创造”范围在内的“人工系统”。对于“智能”的认识既涉及知觉、概念、想象,又涉及感觉、认知、思维,正如马克思把包括“生产力、社会交往及资本”在内的每个人所遇到的既定的东西看作“人的本质”的真正基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场域中的应用

2.1学生思政讨论的智能优化模块

相对于其他科目,思政课更加需要充分的讨论与思辨空间。而传统讨论的分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老师随机指定,如每排一组,这样可能会因观点的极端差异而导致组内的较大争执。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容易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感到尴尬。而结合人工智能的优化模块:基于学生过往的个性化学习记录、反馈情况及一些基础信息,形成学生标签画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动态智能分组;按照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针对不同的讨论内容或学生活动,其分组人员会动态变化。同时,可以按需选择参数项,满足具体场景的分组诉求。例如,某个活动需要性格和观点都相近的人在一起,可以选择“性格类似”+“认知类似”的选项进行人工智能分组,而如果某个讨论需要更多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在一组,但又不希望争执过大、场面失控,则可以选择“性格类似”+“认知不同”的选项进行人工智能分组。

2.2教学质量多维度智能评估模块

目前教学质量的评估一般采取人工打分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特别是思政教师主要承担着价值观培养和引领的教学使命,单一地用一个分数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显然不够全面。因此,可在理性打分的同时,辅以一些感性的多维度标签评价,有助于利用数据分析智能技术,形成教师教学的多维立体画像。再如疫情防控期间,各大高校所采用的网络直播授课,就可以在人工打分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长、完播率、浏览资料、点赞、留言、互动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算出一个综合评分,并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形成教师的教学画像以及教学评价的动态变化。针对薄弱环节,可推送一些优秀老师的优质资源以供学生巩固和提升。

2.3刷新教育理念建设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一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等既要提升个人对智能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教学功底,胜任智能时代的基本要求。二是思政课教师要转移工作重心,利用人工智能代替开展教育过程中的程式化、机械化的教学工作,将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内容上,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工队伍要构建交互式综合管理智能平台,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交流互动体验,让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灵动起来;还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评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帮助,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4以学为基以用为道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特性

人工智能技术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必须坚持以学为基,以用为道的原则,将课堂获取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印证发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学以致用的教学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方法,是指导各项工作的方法论。一方面,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能一味地接受知识,而是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学思并用,在学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学以致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以致用提供帮助,既协助学生的学,充当“伴学”角色,又要促进实践,为实践应用提供技术加持。另一方面,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人工智能为实践活动赋能的过程中,也是在促进新理论的产生。虽然人工智能就目前来看只有模拟人脑进行智能化整合理论的功能,不具有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技能,简而言之,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尚处于若智能化的时代。但是,人工智能为科学理论的创造增添了技术和科技的力量,从而有助于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综上所述,尽管当前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但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关键是如何扬人工智能之长,避之所短。研究和分析出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行性路径,使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助力,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有序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作为新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之一,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其与教育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掌控人工智能技术并应用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把人工智能的变量变成教育工作的增量,将会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避,取其利而舍其弊。

参考文献

[1]张志丹,刘书文.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103-108.

[2]常宴会.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前景[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131-138.

[3]孙明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伦理规范与行业自律[N].第一财经日报,2021-01-14(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