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田然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还有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难以高效完成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不利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 思维能力

引言

大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容易忽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多的是以传统的方式开展的数学课堂。时代在逐渐的发展,教育也应该随之逐渐地改善,建立更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成为当前数学教师探究的重点。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受年龄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并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且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有效思维能力时间较短。一节课程45分钟,可能学生只能集中学习25分钟,这样的课堂是不够高效的。其次由于小学生性格特点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不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上课时,就会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或景色所吸引,使得数学课堂的学习不够有效率。

1.2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内容较为简单,多数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并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往往没有进行备课就直接开始讲解。导致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时,因为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知识内容较为分散,造成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小学数学内容较为简单,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模式最为重要的时期。教师如果没有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自然在数学的质量较低,学生学习效率也会难以有所提升。

2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2.1联系现实生活,增强思维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思维活动当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指导学生加强联想、猜测和推理,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高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交通与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交通中数学的具体应用,并且能够增加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如这样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上学的,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学校呢?因为有的同学距离学校比较远,所以需要乘坐相应的交通工具。对部分学校离家近的同学,可以通过步行来到学校,所花费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这些都是交通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有效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入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实践中加强应用,有效增强学生思维认知,帮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2加强教学实践,提升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联系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思维过程,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走进大自然》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前期所学的知识,加强巩固数、线与角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摆出互相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相应的平行线和垂直线段,并且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对比,看哪一组找的最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老师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自主绘图,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和评价,发散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思考的学习习惯。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综合相应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3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他们真正地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指导者,更是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哪些教材内容可以用于创设情境,让他们真正融入情境问题中。仍以“多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为例,在求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内包含的多种关系,再利用多媒体将多种组合图形进行包装展示,可在其上加入小动物壁纸、贴花等,让学生思考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些图形,同时提出问题:计算小白兔贴花的图形应该是长方形面积加上哪种几何图形的面积呢?待学生回答完后,教师用多媒体拆解图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图形的组合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图形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有深刻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

2.4积极转变思路,激发创新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教材知识,但是只要将题型稍加变动,学生便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在于学生思维不够灵活,看待问题不够变通,影响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转变思路,分析、思考问题时立足于不同角度,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并筛选出最优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时,教师引入练习题:某养殖场上个月计划出售100只猪,实际出售数量多了20只,实际出售数量是计划的百分之多少?在解决该题时,通常是将实际出售数量求出后除以计划出售数量,即可得到题目答案,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的方法。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转变思路,探索其他解决方法。有的学生提出:以单位“1”看待计划出售数量,将实际比计划多出售的百分之几求出后,将计划出售数量“1”加上,即可得到题目的答案,即“( )1+20÷100 ×100% =120%”。比较两种方法后得知,后一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更简单,能帮助学生了解从不同角度对数学问题展开分析、思考的意义,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

2.5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自身知识储备量和学习能力有限,难以理解较为抽象化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形结合可以将抽象化内容转化成具象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同时达到发散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应用图形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培养自身思维能力[2]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学习,综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3]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2(01):57-58.

[2]马志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A].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59.

[3]张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1(3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