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武清段保护传承利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8
/ 2

­大运河文化带武清段保护传承利用研究

庄雪阳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4

摘要:武清始建于西汉,是历史文化重镇,北运河穿境而过,为武清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武清区段是元代以来中国大运河的关键地段,是运河文化带上不可缺少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一区段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揭示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特色,形塑新时代中华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大运河;涵养文化;保护利用;

北运河被武清区视为母亲河,还是武清区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对武清意义重大。武清人逐水而居,武清区曾因水而兴,今天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和《纲要》的出台,是大运河复兴和武清再创辉煌的契机。

1.武清区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上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该段大运河断航已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河文化的发展。

大运河因“运”而生,由“运”而衍生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水利等需求共同催生出了大运河文化。与黄河以南段仍存续有强大的通航能力,保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不同,包括武清区段在内的大运河黄河以北段长期处于全面断航状态,这一地区的运河文化长期以来也因此实际上处于衰退状态。

(2)武清地处平原,位于京津交通要道,历经战乱破坏,迭遭建设开发,地面文物遗存几乎殆尽。

目前,武清区段运河的现状基本上是河床和河堤尚在,大部分船闸和水利设施犹存,但基本处于荒废状态,渐趋消失;河内缺水严重,水位过浅甚至断流,河流社会价值缺失;水质总体污染严重,沿河生态环境虽有修复,但总体情况严峻;运河文化遗留被破坏严重,十四仓等遗址地面基本无遗存,运河沉船等保护发掘步履唯艰;运河脱离民众生活过久,运河文化失去活力。

(3)武清地处京津咽喉要道,是京畿重地,然而这也成为其发展的双刃剑,如何凸显自身特色并重新审视其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彰显家国情怀,从而聚焦人们的视线,留住人们的脚步,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是武清未来文旅发展破题的关键所在。

大运河文化的本体是活态的运河。无论是使已失去往日生机的运河恢复活力,还是使脱离了运河本体的运河文化复兴,实际上都是向死而生的奋斗。同时,缺少文化注入,一过性和同质化的旅游景观难以留住游客,也不利于带动消费,制约了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2.借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之势,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武清区段。活化运河遗产,古为今用,以传承促保护,积极向海内内外传播、弘扬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全方位立体再现运河古韵今辉,坚定文化自信。最大程度彰显运河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使人文为自然添彩、文化为休闲增色,充分展示城市文脉。

(1)统一运河这一文化品牌标识,打造运河超级IP,有利于集中发力,提高辨识度和认知度,有利于共同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武清区段为抓手,举办跨区,跨省市的运河文化带LOGO和IP及主题文旅衍生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

 武清区结合已有的运河绿化带、绿博园、郊野公园等载体,建设运河文化雕塑公园,并修建运河武清区段文化广场及文化体验中心,建筑选址需临运河而建,运河文化广场主体雕塑《凤台新辉》以“凤”和“大鹏”形象融合而成“有凤来仪 大鹏扶摇”的气势,灵感源于武清六景之一的“凤台春晓”,寓意古老而年轻的运河,充满活力、焕发青春,谱写武清新时代新篇章。这将是运河文化带上的第一座运河文化雕塑公园和运河文化体验中心,也必将成为大运河武清区段的地标式建筑群。

籍此创新运河保护利用模式,更新保护方法。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彰显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使人文为自然添彩、文化为休闲增色,充分展示城市文化文脉。  

(2)进一步激活产学研联动机制,携手高校,同时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发挥高校艺术设计、动漫、数字影像等学科和平台优势,活化以武清区段为代表的运河文化精髓,以专家指导,学生广泛参与的形式,结合AI、黑科技、数字影像、多媒体等等高科技手段再现“潞水帆樯、舟集三沽、奎阁灯光”等运河盛景与历史遗迹,让运河地下遗存走向地面,进入人们的视野,融入人民生活,全方位立体的再现运河古韵今辉,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

3.补水复航,涵养运河文化。

(1)这一目标如果能够实现,使北运河真正成为“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水利价值的河以及有水文化内涵的河”,这将使武清区的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得以摆脱困境,使运河文化重新恢复活力。为进一步市民提供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滨水开放空间,认知城市自然历史发展过程。

(2)武清在历史上受运河之利,因漕运而兴盛数百年,这也造就了武清人民热情豪爽、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而运河文化也始终影响着武清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只有“活态”运河研究,不仅弄明白运河文化的昨天,还要看清楚运河文化的今天,更要能够展望运河文化的明天,才能使武清区的运河文化得以活态保护与真正传承。例如创建可以移动的运河博物馆,让运河历史“活”起来,使博物馆成为主题教育的基地,成为传播运河文化的轻骑兵。

(3)挖掘运河武清区段内的文化遗存、民间艺术和非遗精品等,借助国家力量,以运河文化及周边延申内容为主题,建立武清特色非遗项目传承培训基地,并与一道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传播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示运河文化魅力,提升运河认知度和影响力。

4.服务京津冀,助力“通武廊”,建功新时代。逐级打造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

以三地携手建设“通武廊运河旅游带”,推动通武廊区域文化发展一体化为契机,回望运河昨天,深入挖掘武清人文特色,文化底蕴,展望运河今朝与未来,打造高质量的武清文旅发展新路径。

5.武清是历史名镇,艺术之乡,文化名人辈出,以运河文化为背景和依托,举办艺术高峰论坛、高端对话会、艺术文献回顾展等,以艺术带动文创,以文创助推经济发展。同时,加盟一年一度的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引资引智。

运河再展新姿,武清大有可为。力争让运河文化带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一是全民参与,有热度;二是政府扶植,有温度;三是文化引领,有深度,从而打磨好中华大地上这张璀璨而靓丽的运河名片。

参考文献

[1]李如意.十四五”时期大运河天津段将有两段旅游通航[N].2021-07-06.

[2]刘芳.济宁大运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06-09.

[3]魏曌男.文旅IP形象设计中民族性与国际化创新研究[D].2021-05-26.

[4]李宗玉.动漫IP在文旅衍生品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D].2021-03-15.

[5]高原.文化IP在城市文旅 产业中的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9-07-03.

[6]李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靓丽名片[J].群众,2020-07-05.

[7]陶聪颖.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品牌设计中的视觉化表现与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2020-12-18.

[8]范子珍.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05.

[9]宋雯.大运河(京津冀段)典型性建筑遗产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20-01.

[10]赵艳,卞广萌.大运河天津段沿线乡村文化景观资源产业带发展路径[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2-15.


作者简介:庄雪阳;女;1972.11;广东潮州;汉;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艺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