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妇产科护理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妇产科护理教学策略研究

李丽 刘彦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 276000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教育领域也开始投入一些全新技术,并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中,紧跟时代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工匠精神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此职业学校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需要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工匠精神为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精神,为以后在护理职业中获得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妇产科;护理教学

在教育领域融入工匠精神,旨在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精益求精”精神,更加准确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秉持专业的精神开展教学,进而保证护理专业人才质量实现有效提升奠定基础。因此,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妇产科护理教学,需要在积极融入各种全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工匠精神培育以满足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实现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上的进步和提升。

  1. 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在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被提出,当时国务院总理积极鼓励各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自此,“工匠精神”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企业中掀起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紧接着职业学校教学中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被提出,而妇产科护理教学领域中的“工匠精神”,主要是提倡在妇产科护理的学习与工作中秉承匠人精神,力求精益求精。

  1. 基于“工匠精神”的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不够创新

虽然“工匠精神”在教育中的融入,更加倾向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妇产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具备创新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工匠精神”的真正价值。但是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发现,其在教学理念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无法结合实际社会背景和时代发展脚步,将各种全新的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学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也无法真正发挥“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2]

(二)教育不够全面彻底

虽然教育领域对于“工匠精神”已经给予了充分重视,积极开展各种宣传、制定各种计划,并且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部署,但是很多学生依然需要通过网络等途径,才能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全面了解。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本身不够重视“工匠精神”的内涵,对于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没有树立清晰、正确的观念。加上对于“工匠精神”的实际解读相对比较片面,无法真正将其中包含的精神领悟透彻,并传递给学生,进而造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3]

(三)个人素质存在差异

不同教师在专业素质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如一些教师虽然在妇产科理论方面掌握较好,但是缺少实践经验,无法使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已有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但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没有真正理解该理念的内涵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教学无法获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因素。

  1.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妇产科护理教学策略

(一)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教学模式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无法真正体会到当前所学知识的专业内涵,造成学生不仅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体会不到“工匠精神”产生的实际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和补充,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落实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方法,转变学生以往在课堂中的被动地位,突出其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教学能够获得更好效果的同时,真正培养学生理会和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4]。首先,针对教学中的能力目标来说,教师需要侧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独立、主动解决问题,真正保证学生在做中学、错中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其次,在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领悟和感知,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妇产科护理工作产生全新的认知,进而使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如讲解“异位妊娠破裂”时,为了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教学中,并且在授课之前,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和资料,思考案例实际发展过程。课上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依据案例中患者的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思考具体的护理措施。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形成良好的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护理人才提供支持。

(二)有效丰富课堂活动,培养评判性思维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讲解或是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缺少对职业的感知和体验,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等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还需积极完善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护士这个职业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同时,通过将理论和临床实际相结合,模拟真实临床情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提升

[5]。如讲解产程中的“潜伏期”、“活跃期”和“无保护会阴接生”等一些全新的接生理念和方法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则很容易与临床实际脱节,无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角度,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到临床进行参观学习,既能让学生轻松理解书本上抽象难懂的概念,又可以真实体验临床工作情境,理解妇产科护理工作的模式,树立正确的妇产科护理工作理念。同时,通过临床观摩,还可以保证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二)积极健全考核体系,有效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2019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需要健全德技并修和工学结合的全新育人机制,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有效规范。传统的职业教育考核过程主要是参考本科教育体系,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且大部分课程设置也以完成期末考试中涉及的知识为主展开教学。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不仅难以全面、公正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同时也无法真正使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因此,当前需要对教学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实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6]。首先,要改变以往单纯采用笔试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查的方式,创建出多元化的期末考核模式。其次,在考试内容设置上,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理论知识、操作实践部分,还需要积极引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中的相关考核标准以及能力要求,重点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考核。如讲解“会阴切开缝合”与“会阴裂伤修复”时,教师讲解完操作方法和缝合技巧后,指导学生分组利用牛舌模拟练习,教师严格按照规范的缝合标准引导学生在缝合的间距、宽度、松紧度、切口对合、打结手法、缝合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评分,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到临床进行参观学习以实现与临床实践的接轨。这种培养和考核模式既能够鞭策学生实现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匠人精神,还可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形成良好的护理职业价值观。

结语:

“工匠精神”对于培养全面、综合的新时代专业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其与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在一起,能够获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入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以保证能够在获得更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真正体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崔雪艳,张晓明. 中职护理教学团队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培养[J]. 卫生职业教育,2020,38(3):9-10.

[2]张红梅. 护理实训教学中中职护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5):186-187.

[3]刘萍. 浅析护理实训教学中高职护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J]. 青年时代,2020,71(33):200-201.

[4]赵媛媛,张永霞. 基于工匠精神的护理实训教学方法及培养效果[J]. 教育界,2019(11):146-147.

[5]钟燕平. 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创新融合[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5):4-5.

[6]保泽庆. "工匠精神"与高职护理《护用药理》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7):180-18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