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生成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3

网络思想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生成路径研究

刘萍 王宇清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学习更加依靠教育对象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的维持就需要学习动机的产生,本文从思想因素、教学因素、环境因素中寻找影响动机生成的因素,并相应从思想上、教学上、环境上提出网络思想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生成的路径,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对象学习动机 动机生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网络虚拟平台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程度的提高我们进行教育的便捷程度。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在整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依靠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育对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更有效的展开,教学成效更加显著。

一、网络思想政治学习的动机内涵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

动机,是指推动人朝向一定方向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而学习动机则是指推动教育对象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有学者认为动机在人的行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体行为调解系统的核心。[1]这里揭示了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莫雷提出,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产生的,直接推动并保持这种行动朝向一定目标与方向的内部心理过程。[2]人类的行为与活动都是由动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作用,人的行为发生离不开动机的驱使。根据动机的内涵可知,学习动机是指人在产生学习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对学习的行为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作用。

根据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可以将学习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教育对象自身的求知欲和学习需要等因素,外部动机则是指家长期望、教师评价等因素。根据学习动机的时间维度,也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产生的目标是眼前的、短暂的,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远景性动机产生的目标是长期的、高尚的,维持的时间是长期的。

(二)网络思想政治学习的动机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网络手段使教育对象能够运用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由此可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思想政治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网络政治教育对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活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动力。

(三)网络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对教育对象学习的行为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三个功能,网络思想政治学习动机也具备这三个功能。

第一,激发功能。教育对象学习动机的产生,源于教育对象自身对知识的本能需要,也可能源于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需要,无论是哪一种需要引发动机的产生,都会促使教育对象产生学习行为。网络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能够促使教育对象在思想上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树立的学习动机越高尚,教育对象越能将自身的学习与国家的建设发展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时代的责任,这样的动机能够使教育对象对学习有长期稳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教育对象更高层级的动机产生。

第二,指向功能,是指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具体的某一目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活动,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升教育对象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当产生网络政治学习动机时,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迎难而上。

第三,调节功能。在上网课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技术的不熟练,或者网络设备配置的落后,容易影响教育对象的网课体验,从而产生焦虑、迷茫等情绪,网络思想政治学习动机能够使教育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使情绪得到适当的调节,获得新的平衡。学习动机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调节作用。虚拟的空间能够使教育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突破现实面对面交流的紧张、束缚感,很好促进二者间的表达以及学习之间的交流。

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的动机因素

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的动机因素有三种因素,一是思想因素,二是教学因素,三是环境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网络思想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生成路径。

(一)思想因素

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学习动机的思想因素,一是自我对思想政治学习的认识问题。对思想政治认识越深就越有学习的需要,对思想政治认识越浅,学习动机维持的时间就越短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影响着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将思想政治的学习当作一门机械的课程来完成,只是为了获得学分,顺利毕业,或是获得一个凭证,增加工作中的竞争力。这种肤浅的认识,只会引发短暂的学习动机,当目的到达后,就会自动消失,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也只会停留在表层,不会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是自我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认识问题,如果认识到自己思想政治素养不足或需要发展,就有学习的需要;现在很多青少年缺少一种信仰,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自己的差距,也没有树立起远大的人生志向,而是满足于自身的现状,对现实彷徨迷茫,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动机明显存在不足。如果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思想政治素养不足,就会主动生成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建设、发展、时代的责任联系起来,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将学习动机外化为实际的行动。

(二)教学因素

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学习动机的教学因素,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激发教育对象学习思想政治的不满足感。教学方式能否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学过程是否充满着趣味性,这些都是激发受众主体的学习思想政治不满足感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在学习以后,不会像理工类学科能够及时的检测并且用于实践。容易使教育对象产生 “无用论”思想,从而缺乏学习政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如果网络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散教育对象的思维,教学内容能够引发深度的思考,就会使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有着全新的认识。它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并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能够吸引教育对象自发地产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起对知识的渴求和不满足感。

(三)环境因素

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学习动机的环境因素,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能否激发网络教育对象的从众心理的需要。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讲的也是这方面的道理。积极的从众行为能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促进教育对象的从众心理,引发良性学习竞争,培养教育对象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平台进行的一次虚拟实践,利用它的虚拟技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在这样一个虚拟实践体验中,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生成的路径

(一)思想路径

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教育对象的思想上生成学习动机的路径。首先,加深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的认识,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们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对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教育对象在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解决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学习的认识问题。

其次,在网络教育中,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增强教育对象的思维辩证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纠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偏差,尤其是功利主义思想,能够科学地看待事物,分辨是非善恶,并能够把教学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信仰,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素质与身上肩负的使命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将自身的学习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相联系,形成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主动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长时间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路径

从教学上使教育对象生成学习动机,第一,教学手段要丰富化,要善于利用网络海量信息资源,在教学上,善于利用音乐、视频等元素,使教学过程形象化、活力化,引起教育对象的关注和兴趣。第二,打破教材内容枯燥、单调的局面,将教学内容多与教育对象身边的现实情况联系,直面回答一些教育对象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于实践、高于实践又能回归实践的理论品质。但是也要注意不能一味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使教学变得庸俗化。

第三,要注意教育对象思维的发散和深度的思考。网络课堂中,最具有传达力的只有声音。教育者的提问要有深度梯度设置,步步诱导,课堂上设立不同维度的目标,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发散教学对象的思维,引发教育对象的深度思考,且教学教法合理恰当,富有启发性,能激起教育对象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目标的协助教育对象进行深度学习,引起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渴求和不满足感,对知识的不满足感是引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路径

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网络教育对象的从众心理的需要,首先要营造积极、科学、开放的舆论氛围。从大环境上看,国家和政府要在大众传媒和舆论宣传上,营造一个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舆论氛围,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大环境的渲染下,增强教育对象的主人翁意识。[4]从具体的网络教育上看,可以使用一些具体方法激发教育对象的从众心理,比如目标激励法,为教育对象群体设立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既能指引受众群体前进的大方向,又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营造激烈的集体学习氛围。

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5]在网络课堂中,教育者可以在受众群体中,选出一些成绩突出、品德高尚、作风正派的优秀教育对象作为榜样,鼓励其他成员向优秀的榜样看齐,营造一个良性的从众学习氛围。在不断追逐榜样的步伐中,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不断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徐凤姝.大教育对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9.

[2]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25.

[3]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3.

[4] 李烁玮.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探究[J].智库时代,2019(39):70-72.

[5] 乐国安,管健.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99-305.

作者简介:刘萍(1996.10),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宇清(1996.04)女,汉族,广西灵山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