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生成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0
/ 2

因势利导 生成精彩

陈炜鸿 潘竹洪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民族小学, 浙江 丽水 323500

摘要开放的品德课堂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课堂上的一个“小争议”、“小错误”等小插曲,都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细腻的心,时时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积极进行因势利导。

关键词:因势利导;生成;精彩

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现在的品德课堂“以生为本”,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很好的体现,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也就意味着 “争议之处”、“认知偏差”等不可预测的情况将会随时出现,我们只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引领,因势利导,这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也许就会变成“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课堂因“争议”而精彩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活动片断:

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平凡劳动者工作的艰辛,让学生看视频后谈感受。

生1:只有大家都尊重他们,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生2:清洁工们为了城市的洁净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谢谢他们!

……

生5:(轻轻地)既然大家都觉得清洁工的工作是光荣的,为什么他们的工资那么低?为什么都是一些老人去当清洁工?大学生为什么不去找这样的工作?

(此话一出,课堂立即热闹起来,许多同学也认同他的观点。)

师:(略一思索)假如缺少了他们,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生活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他的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蓝队,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

【思考】案例中学生提出的“既然大家都觉得清洁工的工作是光荣的,为什么他们的工资那么低?为什么都是一些老人去当清洁工?大学生为什么不去找这样的工作?”这个争议问题打“乱”了课堂节奏和气氛,怎么办?教师面对突然生成的争议问题,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并请学生开展辩论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最后明白了:我们的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他们的平凡才见证了伟大。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同样乐观敬业,更是让人由衷的赞叹,让人值得尊敬。教师用教育智慧将“不和谐”争议问题转化为一次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感悟、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张力。

二、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小脊梁 大希望》活动片断:

师: 5.12地震发生后,虽然我们不能到灾区帮助他们,但我们却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心。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自由谈捐书、捐衣服、捐款等做法。)

师:(面对捐款学生,微笑着)你捐了多少?

生1:1000元。

生2:(自言自语地)又不是她自己挣来的?(学生议论纷纷。)

师:(略一停顿)这确实不是她自己挣来的。不急,让我们先听听她本人的真实想法,好吗?

师:(走到该生面前)1000元可不是小数目,你为什么要捐这么多?

生1:当我看到汶川地震降临以后,无数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甚至葬身废墟!地震中的人们实在太可怜了!我回家向爸爸妈妈说明情况,他们毫不犹豫地给了我1000元帮助灾区。其实,我以前也500、1000千捐过,只要看到可怜的人需要帮助,我就想帮帮他们。因为我爸爸妈妈也希望我从小能做一个有爱心得孩子,我还经常会跟他们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全体热烈鼓掌。)

【思考】现代的品德课堂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这样便为精彩生成创造了良好条件。课堂上学生出现一些“认知偏差”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善意地称之为“错误”,这种“错误”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后,他没有急于纠正“错误”,有效地延缓搁置。接着,他把大家的目光关注点转向捐款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深情地讲述提升课堂的容量。正因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很好的开发利用,从而成就了精彩的课堂。面对学生的“认知偏差”,教师既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及时调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反思“错误”,充分挖掘蕴藏在“错误”中的价值。

开放的品德课堂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课堂上的一个“小争议”、“小错误”等小插曲,都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细腻的心,时时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积极进行引领。行之有效的引领会让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真实的世界,使孩子敞开心扉,真情表达,构筑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铸就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

  1. 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世界真奇妙》教学片断:

在“有趣的礼仪”这个教学版块中,桑老师介绍了中国的握手礼,并让学生进行现场尝试。在后面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谁愿意来学一学中国的握手礼?

生:我愿意!(两个学生面对面站好,面对微笑注视着对方,左边的小男孩伸出了左手握住了对方的右手)

师:(微微俯下身子,看着伸出左手的男孩。)我们行握手礼时该用哪只手呢?

生:低着头。(像是知道错了,但还是坚持用左手握着对方的手)

师:孩子,这是左手呀,你为何不用右手呢?(微笑着摸着他的头)

生:我的右手受伤了。(羞涩中带着甜蜜)

师:老师相信它很快会好的,你先用左手吧,等右手好了咱再用右手,好吗?

生:点点头。(用左手与对方行了握手礼并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思考】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到一些意外,不时会传来学生“不和谐”的声音,桑老师能及时捕捉教学意外,巧妙应变,把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惊叹于桑老师的教学机智,惊叹于桑老师心中装着学生,维护着学生。有些时候,学生往往会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而引发起发言时词不达意、表达不清,做动作时拘谨不自然,出现暂时遗忘等现象。课堂上,当那个小男孩没有用右手正确地行握手礼时,桑老师没有急于否定他的做法,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善待他,尊重他,让他说完自己的想法,呵护着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独到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面对“意外”,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形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和出乎意料的回答时,为学生巧设台阶辅以一臂之力,站在学生的立场给予及时的解围。这样的处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挫伤,反而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做文章,进行精彩的引导,意外就会被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文英《品德与生活、社会主题教学设计》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蒋瑜琴《让德育课堂郁郁葱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