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老师要学会“偷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2

科学老师要学会“偷懒”

王新春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摘要】许多一线科学教师有一个共识:科学课不轻松!许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却很被动。教师应该学会从“苦干”向“巧干”转型,避免过度讲解,过度的包办替代。本文以“教师的无为”换“学生的有为”为主线,铺以课堂实例来阐述如何“巧偷懒”,从而让科学教师教得更加轻松,学生学得更加有效。

【关键词】偷懒 苦干 巧干 教师的无为 学生的有为

几位兼职科学课的同事跟我开玩笑说:“下学年再也不想教科学了!”理由是科学课活动太多,每一节科学课都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非常累人,孩子们在科学课中又太亢奋,很难静下来探究和研讨等等,总而言之,科学老师需要操心的事实在太多。这些感受不光只有兼职科学课的教师有,许多一线的专职科学教师也深有体会。

那么,怎样才能让科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又能学得有效呢?笔者将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在材料准备上学会“偷懒”

科学课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因为科学课经常开展观察实验活动,这也是科学课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对于科学教师来说,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特别是任教多个年级,多个班级的科学教师,工作量巨大。学会在材料准备上“偷懒”,是降低科学教师负担的第一步。

案例一:三年级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活动中,教师要为每一组准备两个透明杯,并在里面分别放入50毫升的水。还要为每一组准备8份食盐和8份小苏打,每份2.5克。不仅如此,这些材料只能供一个班级使用,在下一个班级又得重新准备。虽然调配这些材料不难,但是对于任教多个班级的教师来说工作量是极大的。

笔者在上这一课的时候,事先没有为学生准备50毫升的水,没有准备一份一份的食盐和小苏打。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准确量取50毫升的水,用平勺法量取2克食盐或2克小苏打。这一角色的转变有着一举三得的作用:第一,学生有了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二,学生在量取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会自主地关注实验的公平性,从而深化“公平意识”;第三,大幅度减少了教师的准备工作。

对于一些难度低,工作量大的准备工作,教师不必事事代劳,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收获可能更加丰富。

二、在实验指导上学会“偷懒”

实验操作的指导并不是越详细越好。特别是在高段科学课中,过度地指导反而给学生套了一个紧箍咒,扼杀了学生试错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再思考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指导,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表现可能更加精彩。

案例二:五年级上册《光和影》

本课的实验操作难度不大,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传统的教学需要对每一个活动进行细致的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笔者对活动进行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手电筒和身边的材料来自主探究影子的长短、大小、形状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不再要求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探究。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很多指导是没有必要的。让人惊喜的是,学生不但能轻松地得出科学结论,还产生了许多疑问,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预和引导都是非常少的,但是学生的生成和收获却非常精彩,非常丰富。下课的时候,很多孩子跑过来对我说:“这节课过得好快啊!”听到学生这样的评价,我很自豪!

章鼎儿老师说过:“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是学生具有一定自主空间与自主时间的活动,是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活动。”在实验指导上“巧偷懒”,能够避免过度地讲解,能够打破学生思维的禁锢,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创造,去体验。

三、在研讨交流上学会“偷懒”

传统的研讨活动采用的是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往往只有一对一的思想交流,既教师和某一个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参与感是非常低的。在研讨交流中,教师也可以试着偷偷懒,退居幕后,将舞台交给学生,多鼓励生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那么学生的参与感可能会更加的丰满,学生的收获可能更加的丰富。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电和磁》

在研讨环节,笔者用“朋友圈点赞留言”的方式来进行研讨。活动要求如下:

1.发朋友圈:各小组将研究记录表贴到朋友圈展板上。

2.点赞:各小组浏览其他小组的朋友圈,对表示赞同的观点点赞。

3.留言:对研究的发现结论或者实验设计有意见的可以留言。

以时髦的朋友圈点赞评论活动为支架,让本来严肃的研讨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朋友圈点赞留言有利于学生对电产生磁的证据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并经历科学家从研究到成果发布的虚拟经历。教师在研讨交流活动中要敢于偷懒,把舞台的中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把时间交给学生,把精彩交给学生。只有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让他们享受这个舞台,才能让他们敢说、善说。

学会偷懒是一种教学智慧,看似是教师的“有所不为”,实际上是更好地让学生“有所为”。

1987/3/9 男 汉族 大学本科 一级教师 小学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