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3

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效果研究

孙静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 ) 安徽省宿州市 23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50 例来我院接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5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作为对照组,25 例患者接受循证护理 ,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MMSE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对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显著作用,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动脉瘤性;下腔出血;循证护理;认知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ollected in March 2019 to March 2020, 50 cases in our hospital to accept treatment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25 patients underwent routine nursing care, as the control group, 25 patients accepted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daily life ability, cognitive function, treatment effect and complication rates.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ADL score and MMSE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ability also has a significant role, can be widely applied.

【 Key words 】 Arachnoid; Aneurysmal; Inferior lumen hemorrhage; Evidence-based nursing; Cognitive function

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增加,不规律作息的蔓延,造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该病可造成患者出现呕吐和头痛,其中呕吐多呈喷射状,但是患者不具备明显的中枢性瘫痪症状[1],因此患者对病情的关注度不高,一定程度影响了正常治疗。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保证给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基于此,我院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比较,旨在研究实施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50 例来我院接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5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作为对照组,25 例患者接受循证护理 ,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龄41~77 岁,平均年龄58.29±7.54 岁,病程1~10 d,平均病程4.85±2.08 d,对照组中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57.62±7.13 岁,病程1~9 d,平均病程4.72±1.94 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患者均出现头痛和突然意识障碍症状;② 患者经颅脑CT检查均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③ 患者无其他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痴呆性疾病;④ 患者意识清晰、精神状况良好,无精神疾病;⑤ 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对症护理和药物干预,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必要的康复指导。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首先科室内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护理过程中影响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确定为证据检索的关键词,而后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件检索平台检索相关关键词,下载相应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最后结合科室实际工作经验,制定护理方案,如下:① 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患者的身心尚未做好准备,从而易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异常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使用温柔、和蔼的语言进行沟通,安抚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强调疾病的可治愈性[2],介绍之前康复的案例,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② 再出血干预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脚底位,限制患者头部的运动,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按时调换体位,防止因强光、噪音等因素造成再出血,依据个人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忌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注意患者保暖,避免感冒、咳嗽造成再出血;③ 疼痛干预 头痛是该病最为常见的体征,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头痛时间、头痛位置、头痛程度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再出血,若确定患者未出现再出血[3],可采用听音乐、按摩和看画报等方式缓解疼痛,疼痛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④ 清洁护理 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者的皮肤和床单、被褥进行清洁,避免患者出现压疮,及时清除气管、口腔中的分泌物,及时给患者拍背、翻身,促进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痰液粘稠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后吸痰,吸痰操作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患者黏膜;⑤ 认知功能护理 病发后3 d,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播放喜欢的音乐并给患者讲故事,让患者简单复述故事的内容,指导患者自己阅读画报,并一段文字一段文字进行反复阅读,通过边看边说的方式,强化患者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拼图、图形推理、看图说话和简单计算,训练患者的推理能力、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康复后期,可指导患者进行下床简单活动,训练患者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小事。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能力使用ADL量表进行评价,认知功能使用MMSE量表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并发症发生率进行χ2检验,ADL 评分和MMSE评分进行t检验, α=0.05

2.结果

2.1 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MMSE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分,X±s)

组别

N

ADL 评分


MMSE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25

38.15±10.12

77.38±7.94


14.26±1.53

24.88±2.19

对照组

25

39.72±13.27

55.43±11.71


15.01±1.62

18.94±1.87

t


-0.431

6.938


-1.505

9.225

P


0.669

0.000


0.141

0.000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脑血管痉挛

再出血

头痛

褥疮

合计

观察组

25

0(0.00)

1(4.00)

1(4.00)

0(0.00)

2(8.00)

对照组

25

2(8.00)

2(8.00)

3(12.00)

1(4.00)

8(32.00)

χ2


2.083

0.355

1.087

1.020

4.500

P


0.149

0.552

0.297

0.312

0.034


3.讨论

科学、合理、规范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康复效果的关键,但是传统的护理模式多为科室经验的总结,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临床证据。循证护理模式是循证医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其在科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确定最佳的护理证据,而后制定规范性、科学性的护理工作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MMSE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对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显著作用,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云. 早期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145-147.

[2] 赵小妮,吴美丽,付琳.循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2):247-250.

[3] 唐玖宁,何朝晖.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0: 64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