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的训练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的训练方法探究

张浩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面部表情,是表现舞蹈艺术形象感情变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它传递着情感、传递着内容,是与观众、与歌曲、与旋律互动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在整场的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舞蹈表演者必须注重表情训练,要在日常的舞蹈排练中采取有效的策略训练自己的舞蹈表情。这样能够发挥舞蹈表情的积极作用,对接舞蹈动作,实现情感艺术的表现与表达。文章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的训练方法上,以求开展有效的舞蹈表情训练,提高舞蹈者的舞蹈素养,进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表情;训练方法

在舞蹈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甚至是舞蹈者本身豆会忽略舞蹈表情训练的重要性,导致舞蹈的艺术色彩表现不够突出。实际上舞蹈表情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舞蹈表情训练也十分重要[1]。因此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正视舞蹈表情训练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教学活动,探析舞蹈表情的有效训练方法。

  1. 舞蹈表情训练的重要性

1.表情是舞蹈情感的载体

舞蹈表演是表演者通过肢体动作伴随节奏、旋律来表现舞蹈主题的形式,肢

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但光用肢体动作,很难唤醒观众的情思、情感。只有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情,才能够让舞蹈变得更为形象,直接和观众之间产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利用表情来表现整支舞蹈的喜、怒、哀、乐。

2.表情是舞蹈形象的灵魂

俗话说“相由心生”。这个词更注重的实际上使面部表情在表达情绪方面的

作用,即表情是情绪的映射。尤其是观众在观看舞蹈时,不会时刻将注意力放在舞蹈的肢体动作上,也不会将肢体动作与表情分裂,而是时刻将注意力转化的[1]。尤其是许多的观众他们并不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观看舞蹈时更多评价标准是舞蹈肢体动作和舞蹈表情是否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关系,能否以表情来表现舞蹈形象。

正如同舞蹈家林怀民先生所创设的《流浪者之歌》,该舞蹈的重点不是技法,

而是舞蹈者能否将苦修、宁静的主题对应的传递给观众。这时,舞蹈表情的作用有效凸显。为细致的表现舞蹈形象,在稻米流动时,舞者的表情能够随之变化,舒缓——凝结,随意转变,利用表情来调动着观众的思绪,从而达到舞出形象、舞出艺术的最终目的。

3.表情为舞蹈渲染对应氛围

表情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渲染对应的情绪。若舞者在舞蹈表演时呈现的是悲

伤的、痛苦的表情,那么观众在观看舞蹈时就能够从这一氛围基调中去理解舞者的肢体动作;若舞者在舞蹈表现时呈现的是快乐、喜悦的表情,那么观众在观看舞蹈时候也能够处于同样的氛围基调中去品析舞蹈。可以说舞蹈表情是“可见”的氛围渲染工具,有效的利用能够增加舞蹈效果,实现氛围渲染。

  1. 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的训练方法

正是基于上述所说,舞蹈表情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性。因此舞蹈教师才更要在开展舞蹈教学时重视舞蹈表情的有效训练,让舞者能够合理的利用舞蹈表情,呈现突出的艺术效果。

1.平时训练中内外结合,抓好表情基础

教师可以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表情训练,利用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感知,训练学生的舞蹈表情,抓好表情基础。如软开度是学生舞蹈训练的基础,有些学生在完成这一动作时表情狰狞,波动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软开度来引导学生肢体感觉,鼓励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适当的调节呼吸节奏欧,沟通过放松面部表情的方式来感受舞蹈动作的变化。

呼吸是舞者进行舞蹈的生理基础,不同的呼吸变化能够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表情控制方法,能够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表情训练。呼吸的种类各种各样,包括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江湖洗浴舞蹈动作相互结合,让学生对应不同的舞蹈动作进行不同的呼吸,从而利用呼吸来调节自己的面部表情。如在蒙古舞教学时,软手横向交替上下提压腕的过程中乳沟呼吸不正确,就会导致学生找不准韧性,甚至影响学生的表情。而进行对应的呼吸训练,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轻松、舒缓的完成这一活动[2]

教师也要在基本训练中训练学生的视线转移和表情对比。视线的恰当转移能够让表情“更深层”,能够发挥表情的作用。如在双手晃动时,学生的视线要跟随晃动的过程,且要有所停留,表现依依不舍的情感;如舞者表现激动情绪时,视线要迅速抬头,看的范围很大;而当舞者表现悲伤时,视线则要望向虚无,目光无神。

2.作品排练中情思结合,提高表情内涵

在作品排练的过程中学生是对一个完成的舞蹈作品的情感上、思绪上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舞蹈表情的训练,能够让舞蹈表情在对应的情境之中,能够有效提高舞蹈表情的内涵。

在排练前期,舞蹈训练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对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韵律、音乐节奏的认识,这也是学生舞蹈表情发展的第一步,即初步理解。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排练活动的单纯外部动作模仿活动,通过为学生剖析舞蹈内在,来神话学生的情感认知,从而为表情内涵的发展做铺垫。如在排练《雀之灵》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找出傣族人民的当地风土人情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们化身为傣族人民的一份子,和傣族人民一起感受舞蹈活动,这样能够深化学生对舞蹈的内涵理解。

在排练中期,舞蹈训练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对音乐风格和舞蹈已经的理解上。为了深化学生的表情内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听节奏、听节拍的方式来协调自己的音乐形象以及舞蹈已经,通过理解来实现舞蹈表情的丰富[3]

在排练后期,舞蹈训练的关注点在于动作完整性和表情的强化训练上。基于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连贯流畅的理解,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舞蹈进行“深加工”。要让学生能够在理解舞蹈表情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呼吸、结合动作“收放自如”。将舞蹈表情“夸张化”,这样学生能够很快地在理解舞蹈喜怒哀乐的同时去进行表情的着重训练,也能够有效利用面部表情来表现舞蹈的情思、情感。

  1. 舞蹈表演中身心结合,展现表情魅力

在舞蹈彩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服装、舞蹈、情绪来进行舞蹈表情的训练,带领学生以更积极的方式展现舞蹈魅力。在正视的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身”、“心”结合,引导学生们只要一站上舞台,就成为“舞中人”,尽情的展示舞蹈魅力。

首先在舞蹈彩排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熟悉舞台、明确展位、明确流动次序,保证在正式表演时能够表情到位、动作标准;其次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上台来对学生们进行舞蹈训练。要采取鼓励、沟通等多种方式来放松学生的情绪,并且告诉学生如何处理舞台上的突发事件,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舞蹈表情的正确性,从而利用舞蹈表情呈现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防止出现表演失误[4];当然,舞蹈表情的应用具有延续性。并不是音乐一结束,舞者就要立刻收回表情。实际上舞蹈能够给观看着无限的回味和体验,为了深化观众的观看情绪。在音乐结束后,舞者也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表情正确,甚至可以按照舞蹈的主题选择合适的退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一个舞蹈作品具有完整性、艺术性,才能够在有效的舞蹈加成中给观众留下完美的印象。

结束语:

所谓,“观其舞,看其功,察其色,鉴其貌”。可以说舞蹈表情是舞蹈的灵

魂,没有舞蹈表情的舞蹈,就像是没有颜色的图画、没有血肉的灵魂,它是单调的、是苍白的、是无力的。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日常舞蹈教学中进行舞蹈表情训练,让表情加成舞蹈,促使舞蹈成为有生命力的艺术,从而引导舞蹈者展现出完美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 何云.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训练的方法探究[J].艺术家,2019(10):109-109.

  2. 宋晓.浅谈舞蹈中的情感表达——增强舞蹈表情性,增加舞蹈艺术美[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99-101.

  3. 黄素华.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特征及作用分析[J].戏剧之家,2018(27):131-131.

  4. 陈奕文.浅析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的特征及作用[J].音乐时空,2013(5X):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