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初探

徐小玲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 610000

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目前国内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还过多的处在独立研究阶段,因此将“核心素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更能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群的建设,也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全科、全能教师提供帮助。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通过众多学者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的界定中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对其不完全相同,但都体现出四个共同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研究性。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原则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基本的四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研究性,由此确定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八个基本原则。

1.2.1课程要具有主题性

将高中生的综合实践课程按年级分成不同的主题活动,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按照这个阶段的主题下不同形式、不同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有形散而神不散的主题思想,既能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又能保证课程设置的螺旋式递进。

1.2.2课程要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体现:一方面从纵向发展来看,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从横向发展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只局限于某个学科,而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真正融合。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某些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问题,这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各个学科的实用性,增强应用意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上帝的指纹》,整个课程的核心问题为:多视角研究斐波那契数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数学知识点——斐波那契数列为中心,发散应用到生物、美术、信息技术等其它领域。旨在让学生多视角研究斐波那契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比如摄影、服装搭配、logo设计等。

1.2.3课程要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要密切结合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产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展开主动的探究,体会学科知识与现实的关系,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感受到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学好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服务。

比如课程《高利贷中的暴利》,就进入高校独立生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健康的价值观,很容易受骗上当,有必要了解高利贷从而开设了这门课程,肯定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也了解了较多的金融学知识,特别针对高利贷拍的电影,在电影中进一步较完整的了解了各种形式的高利贷及其危害。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实践活动,不仅学习了经济方面的知识,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一份健康的价值观,法律意识。开展这种以高利贷中暴利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数学与经济、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便利的地理位置就川大校园内进行实地的、真实的、有效的问卷调查和采访,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1.2.4课程要具有活动性

在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们直观想象、联想、创新、实践,不断地理清问题思路、解决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缺少不了团队的交流、切磋,这一过程也就培养了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习惯。活动后的总结交流是对活动的反馈,目的是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成果共享提供平台。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调查报告、小论文、小日记、心得体会、制作的作品等等。

比如《购房中的数学》就学生各自成“家”,成立的6个“家庭”的身份大不相同,在述求和政策的影响下,提出了至少2个的预选方案,其中2个“家庭”有三个预选方案,1个“家庭”虽是2个预选方案,但是变量却是两个层次的,6个“家庭”中也只有1个“家庭”的研究变量是单一变量——房源。《上帝的指纹》课程中学生也分为了摄影构图、人体比例、艺术设计三个小组分别对斐波那契数进行了不同应用研究,从而进行了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地活动尝试以及相应的活动展示。这两门课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都是多样的,既有外显的活动(身体的)也有内显的活动(思维的)。在研究课的学生展示活动中欣赏别人、展示自我、拓宽思路,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活动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反思。

1.2.5课程要具有研究性

“研究”包括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实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同学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开设的课程《购房中的数学》,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影响贷款购房决策的可能因素有哪些?作决策的思考路径是什么?”让学生能够历经“贷款购房”这个课题的研究体验,不仅能解决这一个课题,还能够思维迁移至其他任何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历经“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思路与路径,学生的研究素养也得以提升。

1.2.6课程要具有开放性

一是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性。二是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比如课程《购房中的数学》中,有一个“家庭”设计有对较优方案的验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川大进行了一个的小样本采访视频验证;有一个“家庭”进行电话咨询,还进了采访录音;还有一个“家庭”还利用周末角色扮演成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到中介进行了实地看房等等,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方式、过程、收获、评价等环节都具有了开放性。

1.2.7课程要具有持续性

课程开发要将课程资源整合,带动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例如“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美学”、“数学与人文”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高一、高二)开展,而每个阶段又要将课程在各个方面的关联整合起来,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开展,形成体系,形成课程,每次开课后再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再修改、再整理、再加工,逐步精良各个课程,形成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课程。

1.2.8课程要具有生成性

生成性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比如《购房中的数学》课程中,最后6个“家庭”在购房决策中,学生不约而同地都将关注点落到了“人”上(考虑老人、考虑孩子、考虑家庭主要劳动力)。学生们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尊重生活,有了家的情怀,有了家的眼光,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责任担当”也就在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的沃土中得以生成、生长。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师生共同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提出具有生活情境的真实问题,并将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进一步厘清、聚焦为有价值、能研究、可坚持的综合性问题,并在师生一起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引导、规范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才能真正在研究过程中最终发展和积淀其综合核心素养,和学生共同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生”。这一路,曲折而困难,愿和学生一起,共摸索,同成长!

参考文献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7):14-23.

2.王丽华.与生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策略[J].中小学管理,2017(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