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1
/ 1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高嘉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二高级中学 467100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新的课堂模式已广泛使用,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由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等一系列标榜学生天性的要求接踵而至。然而,在这活跃的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却并没有参与其中,当部分学生在享受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时,那些学困生却与课堂的活跃格格不入:或困顿不解,或无聊发困,或去做些与课堂学习不相干的事,甚至捣乱课堂。对于学困生,教师们往往要付出双倍甚至十倍的精力。当然,对于一部分“学困生”能够达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所以,如何有效地打开一部分“学困生”紧闭的心灵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学困生的定义及现状

“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神不集中、反映迟钝、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考试经常不及格,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

、学困生的成因

内部原因

第一,学生的意志不坚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学困生自制能力差,上课不听讲,违反纪律,经不住外界的干扰,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缺乏自信心。由于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所以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第三,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分析课本,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二)外部原因

第一, 教师方面。学困生往往会影响班里的平均成绩,教师如果对学困生嘲笑、讥讽,殊不知,这已经深深地伤害到了他们。于是,他们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长此以往就沦为了学困生。第二, 家庭方面。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当,家长可能也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或者根本就不管,任其发展。第三,社会方面。许多家长也这样教育孩子“读书无用,不读书同样可以去当老板”,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放弃求学的想法。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了解“学困生”,对症下药。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判断他们是属于哪一类的“学困生”,再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然后针对各自的特点,“对症下药”。

赏识教育,给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学困生”同样具有自身的闪光点、进取心、自尊心,他们渴望进步。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千万不能因为“学困生”的一次或多次动摇,而放弃对他们的转化,让其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的转化工作深入持久,细致耐心。

(三)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把学习当成一件愉快、活跃身心的事情。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走出失败的阴霾,走向成功。因此,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教育“学困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要学好知识,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优秀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排除干扰,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实践证明,一个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当学困生对学习产生自卑感与恐惧感时,教师要对他们学习循循善诱,从多种角度、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习惯等。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全面掌握他们的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与成功,培养他们积极的意志品质。

(五)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下工夫,但是他们的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作为教师更要有耐心,教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六)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多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及时转告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悦,并再次鼓励子女,使学生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从而将这种自信转化为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