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制权威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19
/ 2

论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制权威的重要性

廖斌

百色市第五中学

摘 要: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育改革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同时还要结合知识内容做好实践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关键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观念;培养探讨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本文结合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培养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策略,希望对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所启发。

  一、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视

  新时期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明显的重道德轻法治的问题。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较为专业和抽象,针对法治教育工作开展课程教学,并没有作出严格系统的规定,学生也不存在升学压力。所以在法治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重视。再加上受教育基础的限制,部分学校对法治方面的教育的开展不重视,没有配备专业的法律教师,从而影响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

  当前形势下,针对法律知识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改进,教学内容设置中对法律知识内容作出了系统的规定,明确了教学内容中设置的法律知识,而且实用性很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由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还存在一定偏差,很多教师并未结合社会时代发展需要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内容,部分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也未明确何种教学方式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开展法律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教学内容的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法治观念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对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多数是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形式化的知识内容。但实际上,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按照传统意义的普法教育进行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向学生告知有哪些法、哪种法。部分教师开展法治教育并未引导学生参与到法律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也没有体会到法律知识的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传授较为零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检验途径,以致仅靠单纯的记忆记住某些法律知识,并没有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式,造成心理上缺乏对法律的信仰。

  法治教育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不高,部分法律常识很容易被忽略。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往往未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忽视了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仅仅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教育的重点科目上,片面地认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学生后期的发展来实现的,所以在教学工作设置和教学目标设定时忽视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教育。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法治观念的有效措施

  笔者认为,要想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必须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优化这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

  中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中学阶段的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意识,不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确保学生可以成为知法懂法、守法遵法的良好公民。中学阶段的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宣扬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和法律知识应用的指导,以促进学生法治观念和意识的不断提高。所以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尤其要不断学习大量的法律知识,为学生做出积极的表率。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出模范示范,能为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和涉猎法律方面的书籍和素材,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库。另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法律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能够为学生树立起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做出表率。所以说,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库,才能够为学生的法律知识和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二)创设法治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内容设置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灌输式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学习,难以对学习到的知识展开联想和思考,因而学习兴趣也難以提升。新课程教育改革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还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法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应用较为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具有趣味性和灵活多变性的课堂环境。

(三)学习和观看道德与法治类的主题节目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情况,为学生创造出道德与法治知识讨论和研究的情景。如借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有关道德与法治的视频类节目,然后在一旁对学生进行穿插式的教学讲解,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可以与学生针对相关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摒弃传统的对法律知识的片面认识。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师生间的平等沟通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也能够让学生对学生产生信赖感,这对课堂教学气氛创造和后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都是大有帮助的。

  总体来说,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时代性不强和培育模式单一以及应试化教育理念影响等问题,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师生应一同观看和讨论道德与法治类的视频节目。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朝文.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刊),2017(8):110.

  [2]陈剑敏.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J].新课程(中旬刊),2018(5):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