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堂构建思路略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小学语文新课堂构建思路略谈

胡宏桥

湖南省澧县教研室(415500)胡宏桥

1以实践活动为板块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

“活动”是新课堂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我们要设计、要创造、要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只有这样,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完成的教学,才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主人,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以体验感受为脉络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堂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以体验感受为脉络,就是让学生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去体验语文,去感悟语文,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体验写作,体验实践,体验探究,使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感受而又富于个性色彩的过程。如,在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理解“飘飘欲仙”时,于老师并没有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说:“哪个同学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请上台来。你们能不能做出飘飘欲仙的样子?”于是,十几个孩子张开双臂,如仙人一般轻盈飘逸,展翅欲飞。

3以对话交流为形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交流”好像指的是方式,是对阅读课堂活动形式上的要求,但其中却深含着现代理念。以对话交流为形式的教学设计,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间的平等。

如,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就预设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层递性对话。首先,她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与课文对话,寻找收获;接着,在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深情;然后,请学生体验角色,直接进行“大树与小鸟”的对话;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作为课文的读者还有什么话说,想对谁说?”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对话过程,让学生有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4以合作探究为手段

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可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将不断地带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5以拓展延伸为平台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师要具有课内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本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因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要尽可能地去挖掘丰富的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学生群体是一个最好开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学习资源,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着学习资源,另外,社区的文化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也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拓展延伸这个平台,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