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线治疗肛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挂线治疗肛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魏显松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中医医院6443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肛瘘患者行挂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108例肛瘘患者作进行分组研究,将接受挂线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挂线组,同期选择接受肛瘘切除术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切开组,记录分析数据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挂线组的治疗有效率52例(96.30%)明显高于切开组43例(79.63%),挂线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2例(3.70%)明显低于切开组10例(18.52%),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肛瘘患者行挂线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更加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关键词:挂线治疗;肛瘘患者;肛瘘切除术;并发症;治疗效果

肛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于青壮年人群,各类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肛管部位,部分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侵犯直肠器官,因此,临床上将其称之为肛瘘病症。根据我国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患有肛瘘疾病的患者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生几率仅次于痔疮,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由于肛瘘疾病难以自愈,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目前我国通常采取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以及肛瘘切除术等治疗方法,上述三种治疗方法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治疗优势,但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弊端[1]。本组研究通过对肛瘘患者行挂线治疗,发现疗效十分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收108例肛瘘患者作进行分组研究,将接受挂线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挂线组,同期选择接受瘘管切开术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切开组。其中,挂线组男性34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54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32.42±1.87)岁;最长病程为5年,最短病程为1年,平均病程(3.51±1.24)年;切开组男性36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32.94±2.04)岁;最长病程为6年,最短病程为1年,平均病程(3.85±1.57)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接受挂线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挂线组。行腰腧穴麻醉,患者以侧卧体位,手术医生需要使用银质针头经肛瘘外口直接通到内口位置,并将患者肛门缓慢向外拉出,随后,沿着探针将肛管直肠环以下直到肛瘘位置切开,使用刮勺将生长于瘘管壁的肉芽组织逐层刮除,同时,手术医生需要于探针底端束缚橡皮筋,利用探针将其完全拉出,使用橡皮筋直接进入瘘管,于内口处将其拉出。此时,手术医生需要将橡皮筋拉紧,并使用粗线于患者肛门皮肤平面位置结扎橡皮筋,并将结扎后的多余部分减掉,手术完毕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同期选择接受瘘管切开术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切开组。采取腰腧穴麻醉,手术医生需要彻底探查患者瘘管情况,并确定发生病变位置和具体程度,分析病变组织。按照所探查的具体情况,将瘘管内的肉芽组织全面刮除,并将患者创面呈现“V形”大小。随后,于患者创面内填塞纱布,确保患者切开瘘管位置的创面清洁。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分析数据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并发症观察指标:出现多余分泌物、水肿、创面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试验均使用SPSS19.0软件予以核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挂线组的治疗有效率52例(96.30%)明显高于切开组43例(79.63%),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

挂线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2例(3.70%)明显低于切开组10例(18.52%),卡方值=6.000,P值=0.014,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肛瘘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肛肠科疾病,具有多发性和常见性,临床研究认为,引发肛瘘疾病发生主要原因十分复杂,大部分肛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直肠肛管周围发生脓肿所致,导致内扣齿状线肛窦位置出现脓肿破裂或者的破溃等情况,于患者肛周皮肤上形成外口[2]。由于外口的愈合时间相对较长,将会有效改善患者的肛瘘情况,但是,若患者并未按照规定的方式接受治疗,将会导致脓肿反复发作,进而形成多个外口,使得病情发展为复杂性肛瘘[3]。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切开法和挂线法进行治疗,挂线疗法主要是利用挂线自身的张力,使得所形成挂线圈内的肌肉组织坏死,进而将括约肌周围组织进行勒断、切开等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并不会导致括约肌失禁[4]。

经过研究显示,挂线组的治疗有效率52例(96.30%)明显高于切开组43例(79.63%),挂线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2例(3.70%)明显低于切开组10例(18.52%),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挂线法作为一种慢性切开的引流技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并不会加重炎症的扩散和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效果十分显著。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行挂线治疗,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更加利于肛瘘患者的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王业皇,王可为.丁泽民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证经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5,47(2):1-4.

[2]李春明,王芸.中医挂线配合对口引流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6(6):44-45.

[3]师源,师常成.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在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15,46(2):24-26.

[4]刘艳华.中药熏洗联合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40例[J].河南中医,2015,35(12):3086-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