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独特体验绚烂绽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1

让学生的独特体验绚烂绽放

孙雪梅

孙雪梅新疆沙湾县第五小学832100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是根据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学生的生成也只是如我们预设的一样,我们就认为学习任务完成了、学习目的达到了、学习效果突显了。殊不知,我们真正忽略了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和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使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如雨后的彩虹,绚烂绽放。

首先,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给每位学生以平等、民主的学习地位,使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责任。只有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才是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才可称之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果,我们老师总是根据我们课前预设的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就使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我们总是期望学生能认真思考,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说出我们心里期盼的答案,这样做,其实已经把学生的独特体验扼杀在萌芽状态。我们老师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乐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耐心地与学生交流倾听。倾听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种体验。只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去读文本,去真思考,去理解感悟,从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的。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学生的差异比仅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塑造和评价所有的学生。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想法,切不可千人一张嘴。

第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不同,有所创新。要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突显个性化的过程,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寻求独特认识和感受。如课文《钓鱼的启示》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引导学生:我们要像课文中的“我”一样,勇于道德实践,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用道德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在道德面前,我们都知道该如何去做,就看你有没有勇于道德实践的力量。而是这样设计了问题:请孩子们仔细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认真感悟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认为,学生面对这样哲理性很强的课文,一般很难理解。但这节课上,孩子的个性思维凸显了出来,有的学生说我们知道不能随手乱扔垃圾,但还是做不到,这就是没有道德实践的勇气;有的学生说大人告诉我们孩子过马路不能闯红灯,但有一次我和妈妈过马路,绿灯还没亮,路上没有车了,她就拉着我穿过了马路。妈妈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还有的学生说遵守道德准则不需要别人来要求,在于自己是否自觉。可见孩子们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重要的是他们的感受体验是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情感活动,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文本的同时,说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文本背后的快乐。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