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突出四性

陈优香

———高效课堂下的中考历史复习新思路

□湖北黄冈英山实验中学陈优香

编者按:时下课堂教学的“高效”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前沿,如何真正地走出历史课堂的堂上热闹、堂下冷清,为使历史课薄种广收,黄冈名师陈优香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期我们特地约请了她为我们就“历史课的高效课堂”开了一剂良方。

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古今中外)、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广大初三历史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也是今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中考历史复习既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当今的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本人连续九年从事初三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复习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以黄冈市近年中考为例,粗浅地谈谈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中应突出的四性,力求“点透、线通、面全”。

第一,突出基础性(“点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察人观事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现在社会上大谈能力、创新,试问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怎么进行创新,何来的能力?很多老师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何况还是“一穷二白”的初中学生?其实,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心智受到启发,才能触类旁通、恍然大悟,才能否定前人,超越前人,突破前人,开拓进取。

著名历史学家谢俊美提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第一次接受有关民族和国家历史的正规教育,具有原教性质①。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历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农村地方学校缺乏大量专职历史教师,老、弱、病、残的其他科目教师如语文、音乐等改行带历史的情况居多。因为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上高中后会选择理科,而真正学习历史的只有少数选择文科的学生。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特别是初三的历史基础知识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初一、初二师资力量缺乏,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甚少,在第一复习阶段更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重点内容一节课仍上一课时,必要时当堂消化落实,非重点内容则上到哪里就停在哪里,下节课再接着上。上课要坚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检查学生书上记号和课后练习及知识的巩固情况。

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备课时精益求精,考虑周全;讲课时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且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课每节的基础知识,力求人人过关。

第二,突出系统性(“线通”)

历史知识是由点、线、面串成的整体,如果只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知识点,难以记牢,也达不到考试中要求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综合复习一方面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串线。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如结合《历史中考精典》,要么以单元为单位定期自出试卷,通过训练、讲解,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消化和巩固。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历史知识浩如烟海,特别是世界史,囊括全球,纵贯古今。如何使历史内容强化于学生心胸,必须突出课本知识的系统性,即加强学生宏观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层次、网络和体系。中考涉及知识面广量大,但受考试特点所决定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考查的重点往往是宏观系统性强的问题,更加要求复习中注意突出系统性,突出原来教学中的面和线,以面线适当带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突出重点,带动整体,做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学生在首轮复习中书本知识完成了“由薄变厚”,掌握了大量信息,迫切需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化、系统化,即“由厚变薄”,进行高度概括。

第三,突出现实性、全面性(“面全”)

中考前的最后“收宫”阶段还应关注焦点、时政热点和重大周年纪念,进行小专题、针对性复习。

经过两个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知识已烂熟于心。但知识相对会比较零碎和孤立。为了把教材学活、用活,还需要打破体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进行一些小专题的复习。同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现世问题。近年来黄冈的历史中考试题均涉及时政热点问题。例如,1898年戊戌变法既是近代化的重点,也是制度创新、改革的重点,同时对2008年来说又是110周年,三个重点叠加中考复习就要格外引起教师注意。同样,罗斯福新政和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②。

在最后阶段的小专题复习中,专题量勿多重在于“精”,应参考《考试说明》和调考试题所体现的特征,归纳出一些相对比较“热”的问题进行设计和练习。这就要求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信息,整理材料。如将古今中外所有改革进行整理、集中复习。复习中,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比较不同时期的知识点或同一时期知识点的方法,例如,将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1933年开始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放在一起,从背景、目的、内容(措施)、结果、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三次改革的异同,认识到社会改革、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随着中考和高考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考试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实际历史教学中“万变不离其宗”,应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的原则,即坚持历史基本史实、理论、能力等的不变,又注意考试大纲、时事、热点、方法的变化,认真教学,不断总结。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新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技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参考资料:①谢俊美:《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刍议》,《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②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黄冈市历史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