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野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人学视野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吉执来

——以四环游戏小组①为例

吉执来(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咸阳712000)

摘要:本文以四环游戏小组为例,从人学思想出发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以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建构贴近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体系。应特别关注课程与儿童活动、文化及儿童生活的的整合。

关键词:人学;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四环游戏小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84-02

0引言

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现代学前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非正规学前与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非制度化,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学前教育形式,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但是其课程建设不能脱离人学的思想。从人学思想出发我们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以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建构贴近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体系。

1“人学”视野下的教育

一般认为,人学是“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1];是从整体上研究人之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2]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人一人系统,而不是一个人一物系统,但这些真实的陈述却有着虚假性,因为现实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无人的教育”。随着哲学观的当代转向,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论和生存论出发,教育的工具主义和功能主义思维模式受到审视和批判;教育哲学开始关注个体和存在方式,重新开启被蒙蔽的生活世界。“发现教育中的人”、“呼唤教育中的人”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呼告。这里的关键在于在教育中没有树立人学的世界观,才使人活动于同时却又隐没于教育中。教育人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凸显于教育中,并使这种教育人学世界观深人教育者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内隐的教育观念。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造就工具。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教育就是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他说: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实现人的价值的生命活动。从人性的角度研究教育,认为教育的“最广义的问题”,就是“怎么能有效地改变人性。”在“人学”的视野下,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种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3]

2教育人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人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面———教育:人是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4]“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根本法则。它意味着,一旦人从本体性的目的地位滑落,或者,一旦脱离人之目的地位来把握人,那么,人必将沦为工具性或手段性的存在。所以,“人是目的”既是教育的灵根所在,又是教育的命脉所系。同理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儿童是目的”则是学前教育的灵根所在,是学前教育的命脉所系。教育人学主张:教育乃人之生成。这是教育的真正主题,也是“人是目的”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就是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生长,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人学主张: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这既是“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的方法论要求,同时也是“人之生成”这一教育主题的自然延伸。而也只有落实到方法论、过程论的层面,“人之生成”的教育主题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和提升,“人是目的”也才能得到实质性地维护和捍卫。

3人学视野下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核心理念,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教育是人之生成,教育是人与人的活动。在此观念指导下,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以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建构贴近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体系。因而,在人学视野中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与文化的整合、课程与活动的整合。儿童生活世界是课程选择的基本范筹,贴近儿童生活和实际的文化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儿童活动又体现课程的实施和行动方式,三位一体,相互依存,共同作为人本化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共同作为人学视野中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为此我们在建设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3.1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活动的整合——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非正规学前教育面对的教育群体是多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一弱势群体,采取的是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学前教育课程不能按照“普遍适合性”原则而来,从教育人学出发,我们的课程要适合幼儿的成长环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教育要为教育对象服务,适宜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比如北京有很多家正规的幼儿园,但是这些幼儿园都主要是为城市儿童服务的,而四环游戏小组面对的教育群体是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一弱势群体。四环游戏小组面向的儿童跟北京正规幼儿园的儿童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这些儿童具有流动性强、年龄差距大、安全意识相对较差、身体活动能力比较强,语言能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卫生和行为习惯不良等诸多特点。四环游戏小组作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从以儿童为本的人学思想出发,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市场儿童成长环境和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在注重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侧重以下六个方面:①帮助幼儿建立常规,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的课程内容。②促进幼儿的优势能力发展,并带动其他能力共同发展的体育活动和游戏。③针对性的语言活动,给幼儿更多的说话练习的机会,另外对几个语言能力严重滞后的幼儿建立个案,重点教育。④在交往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尊重、友爱、互助,学习正确的交往技能。⑤艺术活动课程,通过音乐、美术、手工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⑥安全教育课程,让幼儿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分辨哪些行为危险,哪些行为安全,不进行危险活动。同时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还根据幼儿和家长从农村来的特点,融入了民间民俗的内容,引起家长和孩子的兴趣,并且不断发掘家长和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不断变化灵活多样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孩子需要。

3.2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文化的整合——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毫无疑义的是,课程是传载、继承和延续文化的重要方式。实际上,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发展的,因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像正规的幼儿园一样,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所不同的是,非正规教育课程的来源更具有生活化、民俗化的特点,这是从流动儿童和他们父母的文化背景出发,他们远离农村来到城市,但却处于城市边缘状态。照搬一套正规城市幼儿园的课程是不适合他们的。必须结合他们的特点(包括文化背景、兴趣爱好、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来创设符合他们的一套课程。游戏小组正是利用自身的非正规、民间组织的天然优势,从流动儿童的父母、社区的退休教师和热心人士、民间的手工艺者身上充分挖掘一些传统的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种方式从以往的实践经验看受到了幼儿和家长们的欢迎。这不仅丰富了非正规幼儿教育的课程,同时也是对非正规幼儿教育的一种探索和构建。此外,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和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也成为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来源。

3.3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整合——关注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立以儿童为课程的主体,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作为课程内容的范围,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整合方面,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代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大多是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发展着的,可以认为,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有着更突出的表现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尤其适合在社区开展,因为非正规学前教育通常走的是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道路,社区里就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利用。因此我们应在社区内综合协调现有资源并发掘和利用一切可用于教育的资源,树立“发展幼儿教育的资源就存在于社会、社区”的观念,将潜在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另外,非正规学前教育还是吸纳下岗教师及社区人员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5]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要依托社区资源,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情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四环的课程必然是缘于市场中的孩子这一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和特点而设定的,必须仔细的考察教育对象的生存状态、成长环境、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挖掘社区中适宜的课程资源,才能适合并满足其需要。较强的针对性或称之为个性化应是非正规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比如在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中,我们积极与社区进行协调与沟通,充分利用四环社区已有的物质资源为四环的儿童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资源,那就是市场本身。总之,游戏小组充分利用了身在市场、身在四环社区这个天然的优势。

注释:

①四环游戏小组成立于2004年4月7日,是根据实际需要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张燕教授及其研究生发起的,组织社区人士和家长,运用志愿者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定期为四环社区内未进入正规托幼机构的0-6岁农民工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组织。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邹诗鹏.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2.

[2]陈志尚.再论人学的对象和方法[J].社会科学辑刊,2001,(2):7-10.

[3]谭红.“人学”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断想[J].体育学刊,2007,(7):61.

[4]王啸.教育人学内涵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3):24-29.

[5]张燕.社区非正规教育——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另一种思路[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