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状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3

立足现状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路

张禹顺张磊胡萌萌

张禹顺张磊胡萌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英语专业的现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及本校的办学状

况和学生的状况,就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路进行了讨论。列举了其他行业特色高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经验,以期为本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

革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课程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17-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应“入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全国高校纷纷对本校的英语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一些文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在本科阶段结合本校优势已开设与新闻、法律、贸易等方面结合的英语专

业,许多行业特色明显的理工科高校开始结合自己的特色开办电信、电力、航天、石油特色的英语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分工的不断细化,高校的课程也在随之进行。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没有语言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更不具备其他专业英语优秀者的专业背景。此时发挥理工科院校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

一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虽然过去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的“高精尖”人才仍然起着指导性作用,我们也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专多能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正,在2000年提出新的要求,即培养复合型人才。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此,新大纲强调了外语在科技、研究方面的应用,给予理工科外语专业全新的定位。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起步晚、历时短、学术基础相对薄弱,与其他专业性外语院校、师范学校、综合类大学相比,先天不足。因此,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不过硬、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另外,部分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与应用能力,再加上本身的专业知识,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来自这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使得理工科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何在这强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综合素质是关键。目标中还指出要“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凸显了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科技知识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表(见表1)引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延伸与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从广义上来讲,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根据新大纲要求(见表

1),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应占到所有课程的18%。

表1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表

注:1.本大纲要求英语专业4学年总学时为2000~2200学时,包括每学期各类课程相应的复习、考试时间;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时间。本表按最高总学时2200学时编排,所建议的学时分配比例仅供参考,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2.建议专业技能课程大约安排65%的学时;专业知识课程大约安排15%的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大约安排20%的学时。

表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07级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新大纲可知,在教学的原则上,要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既要注意各门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合理配置。而

本校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配明显失衡,课程偏向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对于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进一步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要实现英语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就要把英语专业知识与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授课体系。矿业大学可以将英语专业与本校能源特色方向结合,也可以进行专业方向和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二本校英语专业现实情况

本校英语专业目前的总体状况是:现有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160人左右,每年级招生40人,英语系现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本科英语专业各1个,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领悟能力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深厚的人文科学基础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和研究发展型人才。全系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8人,助教3人,硕士生导师5人。外语系除了承担着本院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外,还承担着全校英语公共课、研究生英语(硕士和博士)的教学任务。其中我院现有英语本科专业在校生160人左右,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60人左右。

本校英语专业存在的不足:(1)英语专业本科生招生从2000年开始,本科生教学时间较短,课程改革和建设经验有限;(2)本专业属于理工科院的文科专业,缺乏人文知识的学习氛围,同时由于学校工科办学特色,所提供的图书资料、学术期刊、讲座交流多数为理工科类型,对于文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3)本系英语教师在承担英语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全校的英语公共课教学,教学负担较重,外出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较少,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本校的学科优势: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矿业和安全特色,以工为主,理、工、文、管、法、经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科门类众多,师资力量雄厚。

三对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小组对本系英语专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在本系四个年级共发放132份调查问卷,收回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问卷内容包括:

1.学习的动机

真正喜欢本专业,喜欢学习英语课程的学生占9.3%,这说明他们学习英语专业的动机并不强烈,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其他课程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其中有28%的学生对工程技术科学或自然科学有较强兴趣,66.7%的学生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的知识有较强兴趣;58.3%的学生将主要课余时间用来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由此可见,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欲望较强烈,并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统计的108份有效问卷中,对当前的教学规划和授课内容感觉一般或者不满意的人数占74.1%,有23.1%的人觉得目前为止自己所学知识没有多大长进。90%以上的同学表示自身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加强,并且有84.3%的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没有太大信心。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将本校英语办出特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又需要通过课改来完成。

3.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调查显示,有61.1%的同学认为,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应该具备一些能源科技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有66.7%的人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有74.1%的学生表示将来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本专业学生

自己有明确大学学习计划的只有9.3%,91.7%的学生表示主要是根据教学安排和学校计划学习,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说明如果课程改革得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3是此次调查中各年级人数所占比例。

四对我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认识和探索

我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在往届本科应届生中,学生就业也主要集中在教育和事业型单位,因此又根据学生兴趣和意愿可以将相关专业分为三种培养模式:(1)能源科技英语培养方向;(2)英语+德语语言文学/法律的文科培养方向;(3)英语+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表3此次调查中各年级人数及所占比例

1.开设能源科技英语方向或能源安全等辅修课程,确实结合了本校的办学特色,利用了优势学科资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首先,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在逐渐提高,英语好的工科生比比皆是,与他们相比,科技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第二,工科能源矿业英语和概论难度过大,文科出身的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吃力;第三,能源科技英语方向对于以后希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吸引力不大,而现今读研考研的人数占到英语专业人数的一半以上,这就可能会造成“开课无人选”的尴尬局面;第四,能源科技英语的专业就业服务面太窄,社会需求量较小。据本项目组成员调查显示,在近70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董即能源相关企业中,只有1家指定招聘英语专业背景的本科生,总计只有2~3个英语专业本科生可以应聘的职位。此方向的课程改革并非最佳课改方案。

2.进行英语+法律/德语语言文学方向的课程改革

此类课程方向可以直接利用本院的师资力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开设法律方向和英、德方向供给学生自由选择。选择法律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同法学专业一起,修满方向核心课所需学分。复语方向的学习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德语的基础阶段,二是德语的加强阶段。在基础阶段,将英语作为基础平台,学习英语为主,需修完所有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学分。同时开设德语综合,德语听力等课程。德语的加强阶段在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需要比较牢固之后,加大德语的学习力度,进行德语精读、德汉互译等课程,适当增加德语课时,总学分与法律方向基本相等。

3.英语+相关专业知识

我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主要涉及数学、计算机和自然科学。文管经法的知识涉及较少,参照其他行业特色高校,可将各相关知识分为科技、经济贸易、法律等不同板块的知识体系,各门类涉及课时量较小。许多理工类高校采取的正是此种课程设置。

尽管类似行业特色高校的英语专业已经为其英语专业开设各类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但我校外语系必须结合自身的宏观办学方针、生源质量、学生意愿和学院师资情况来综合考虑。同时也需经历需求分析、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测试等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为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语也正在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以期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和学生潜力,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2]张磷.立足地方经济,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集,2006.3

[3]赵红军、杨德娟.发挥理工院校办学优势培养双外语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王斌.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回顾.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