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肺并发肺炎23例临床治疗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矽肺并发肺炎23例临床治疗观察

迟岩

迟岩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对矽肺并发肺炎患者使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对症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6例矽肺并发肺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盐酸氨溴索,治疗时间为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70%,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矽肺并发肺炎患者使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对症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关键词】矽肺并发肺炎;盐酸氨溴索;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069-02

当环境中长时间的充满二氧化硅时,可导致患者发生矽肺,矽肺属于一种不可逆性的病变,即使患者脱离二氧化硅环境,疾病仍会继续发展。当患者发生矽肺后,其身体的抵抗力有所下降,患者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矽肺合并肺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肺部感染疾病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矽肺并发肺炎患者使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对症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2016年2月我院确诊的46例矽肺合并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矽肺合并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性17人,女性6人,年龄在37~52岁,平均年龄为43.7±2.7岁。对照组男性16人,女性7人,年龄在36~56岁,平均年龄为41.9±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使用的常规对症治疗由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使用利尿剂对抗水肿、吸氧联合扩血管改善患者的缺氧情况、使用解痉、平喘药物患者的咳嗽症状等。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盐酸氨溴索,盐酸氨溴索的使用剂量为20㎎盐酸氨溴索联合5%葡萄糖配置成为200~300ml的注射液,静滴,盐酸氨溴索的剂量为每分钟2.5~5×10-3mg/kg。

1.3效果评估

根据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评估标准[3],显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数据达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有轻微的改善,实验室检查的白细胞计数仍正常水平高。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未见任何改善,实验室检查的数据未见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MicrosoftOfficeExcel2003软件的Excel表中,经SPSS19(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实施相应分析,计量资料经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经n(%)表示、χ2检验,当数据对比结果P<0.05提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效果、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明显,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请见下表。

3.讨论

矽肺好发于长时间处于矿山、采石、矿下工作、清洁工作的患者中,患者在长时间的接触二氧化硅后在脱离二氧化硅环境后病变仍会进一步发展。本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肺结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疾病。

本文使用的盐酸氨溴索主要的作用部位为患者的呼吸道,本药的主要作用为化痰,可促使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排出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常,本药的主要作用为镇咳、抗氧化、抗炎,药理为盐酸氨溴索可作用于呼吸道的上皮分泌细胞,调节细胞的分泌功能,使分泌细胞的粘液产生减少,浆液产生增加,组织上皮细胞中粘液腺的蛋白质合成,从根本上将分泌物的粘稠度降低。同时本药的有效成分为抗组胺,可减少患者气道平滑肌的痉挛现象。盐酸氨溴索可减少患者呼吸道氧自由基的产生,发生抗氧化作用。本药还可抑制患者支气管的炎症细胞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减少局部炎症的加重。

综上所述,对矽肺并发肺炎患者使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对症方法,临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杨卉,张凤池,甘清.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麻疹并发肺炎2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06(13):110-111.

[2]刘华君,刘文彬,许红波等.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炎和心衰的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4,06(07):31-33.

[3]芦俊华.盐酸氨溴索治疗矽肺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05(26):67-69.

[4]周继朴.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03(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