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学习情境激活课堂灵魂

/ 2

巧设学习情境激活课堂灵魂

胡春蓉(成都市龙泉中学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鸡肋,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习情境普遍不是很好。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显然不能去苛责学生,只有八仙过海,大动脑筋,从激趣入手,创设和谐课堂情境,激活学习主体的灵魂。

【关键词】语文学习;激活情趣;创设和谐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50-02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为有效创设和谐课堂情境,激活学习主体的灵魂,有效的刺激课堂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尝试了以下方法途径,以供广大同仁探讨。

一、巧设导语法刺激

一堂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犹如一池春水,良好的口才犹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巧妙和精当的导语就如这粒石子,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想象,把他们带入预想的境界,激起学生继续探索并且全面了解文章的兴趣。

例如,上《勾践灭吴》一文时,我就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战国时期的吴越两国是世仇之国,经常交战不止。在一次战斗中,越国被打败了,当时的越王为了洗雪国耻,忍辱负重亲自到了吴国去服侍吴王夫差。他睡在柴草上,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以策励自己不忘记国耻。经过长期的准备,这位越王终于打败了吴国。这个故事就是我们熟知的“卧薪尝胆”。那么,大家来猜猜这个故事所说的越王是谁?他为了雪耻在国内国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呢?《勾践灭吴》一文将为我们揭开谜底。

事实证明,学生带着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精力非常集中,很快就进入了主动思考状态。

二、设置背景音乐刺激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化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证,用《人间四月天》的乐曲来伴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展示湘江秋景,吟诵《沁园春·雪》;都是简单而而又能刺激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手段。其中,运用音乐设置情境来教学《孔雀东南飞》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比如上《琵琶行》一文时,我用盲人艺术家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来配乐朗诵。时而深沉感慨、时而悲切激昂的琴声,为学生勾勒出泉清月冷的画面,再现了一位坎坷一生、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用琴声来倾吐衷肠的音乐家形象。这形象不正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的写照吗?不正是发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的司马青衫的白居易的心声吗?在阿炳的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音乐声里,学生品读着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那段文字,不仅很快悟出了琵琶女的凄苦与幽愁,更是体悟了诗人的心声和描写音乐的高超技艺,并在谐美的情境中很快背下了这段优美的文字。

当然,音乐渲染仅仅是一个运用多媒体刺激课堂学习情境的例子。不过,可以肯定的说,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直接的形象刺激,能够点燃他们思想的柴火,使之燃烧起来,燃旺起来,形成探究的燎原气势。

三、深情诵读法刺激

诵读刺激,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感情丰富容易激动的老师,在语言的渲染方面较有独到的优势,所以通常很有效果。

比如,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中有这么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合全文,反复揣摩,便知道作者意在用“嘿”来凸显北京人容易满足和满足后的自我陶醉的心理,因此我读出了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一种通体顺畅的舒坦。而《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四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我的语调悠长、舒缓,读出了淡淡的喜悦,读出了朦胧的诗意,读出了协调的韵律,如“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底”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叶等等。学生在富有表现里的示范诵读中,很快把握了作者“颇不宁静”有种“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情绪。

四、改编表演法刺激

语文新教材第四册,几乎全是小说与戏剧。这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语言形象生动,寓意意味深长,但多数篇幅较长,阅读量大。如果按传统模式上课,学生可能半天也难读懂大意,教师一节课也分析不完一个人物形象。那么,如何让他们既能走进文章,又能融入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跳脱出来呢?我尝试了改编故事和表演戏剧的方法来刺激。

在学习《守财奴》一文时,有的学生创编了葛朗台到了阴间,还用钱收买上帝以便让女儿早点到天堂交帐的情节,这些合理的猜想很显然进一步丰满了守财奴看见金子,就想占有金子的“贪婪形象”。在上《项链》一文时,有的学生续写了玛蒂尔德无法承受十年辛酸换来假项链的残酷事实最后致疯的结局,深化了主人公因虚荣心过度带来的悲剧主题。

可见,引导学生改编故事,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大胆的创新意识,在或哭或笑的表演中,学生增强了体会,升华了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五、激情演讲法刺激

语文学习的范围不仅仅指课本,它还包括现实生活本身的各个领域。这个大语文观早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如何刺激学生做深度思考,把文本内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呢?

首先是演讲法。从高一起,我就让学生做课前三分钟演讲,话题不限制,但是要尽量说自己的体会最深的事情。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感受的好习惯。当某篇文章恰逢触及到学生这些感悟时,学生就能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产生交流的欲望和兴趣。

六、热烈讨论法刺激

讨论法也是刺激课堂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良好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做比量长短的思索,预习的时候集中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对于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确实如此,在讨论式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融洽,有交锋,甚至有争执不下的驳难,但是正是如此,才更能激起学生仔细探究阅读材料寻章切点释疑的兴趣。我们不能过分依照教参强调单一答案,因为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课堂情境死气沉沉。相反,我们应该适时适法点拨,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激烈争辩,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浓烈。比如教学《失街亭》和戏剧《雷雨》,就适合讨论法。囿于篇幅,在这里也不再举例。

刺激之法,法无定法。以上所论仅是举例性质,刺激课堂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方法途径很多。作为一线老师,贵在多探索,多创新,尊重学习主体,尽量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而又严肃的气氛中进入课题,产生深入了解全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更加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在“新”字上出彩,“巧”字上下工夫,“激”字上做文章,使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真正的发挥作用。如果我们老师经常性的“仍些石头”“播些火种”,在刺激课堂学习情境和激发学生思维之前先激活自己的教学思维,那我们的学生或许就会思维敏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真正走出一条费力少而有能达到较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志伟主编,高中新课程新探,6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桑建中主编,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4年1月.

[3]王德俊、王格奇,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