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堂研究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教学课堂研究案例

叶银霞

广东省河源市第二中学小学部517000

摘要:进位加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的计算技能得不到提升。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贯穿生活情境,以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进位加法算理

一、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年级数学科组认为,传统的计算教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方法,而轻视算理的理解。

二是一节课上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计算的道理又没有了形成计算技能的时间。

因此,我们年级决定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为课题,以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第一课时为例开展课例研究。

二、教学规划和方案

1.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几”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2.方案设计

(1)教学方式:

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计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过无意识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地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自主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我利用学生熟悉生活情境贯穿整个课堂。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第二环节:数物结合,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算法。

第三环节:数形结合,通过圈一圈、算一算,感悟算法。

第四环节:抛去实物、图形的参加,直接进行数的计算。

最后一个环节: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9+5=?”的算法中,动手操作摆小棒这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摆一摆,摆完和同伴说一说你摆的过程,接着问:“你能想出不一样的算法吗?”在引导学生思考时的语言还不够准确、到位,导致学生不明白老师想要什么结果。

2.教学“9+5=?”算法的过程中,把成人意识中的最优计算方法“凑十法”硬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像顺口溜似地背出:“看大数,分小数,把几凑成十,十加几得十几。”思维方式的呆板,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3.教学“9+5=?”算法时,教学计数器时,个位上出现14个珠子时,就直接告诉学生“满十进一”这个知识,没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进制。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在探究算法这环节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教学算法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大胆开展“算法多样化”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生汇报时竟出现老师不可思议的答案。所以,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会产生更有效、更积极的效果。

四、检讨教学成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收获了许多,也认识到备课当中以及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本节课主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多种算理算法。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极改进,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和发挥空间。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要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新张明红.《9加几》教学设计与评析[J].教育视界,2015,(24),43-45。

[2]蔡亚轻《有几瓶牛奶》的教学设计[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