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创建有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尊重学生主体创建有效课堂

顾开成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兴桥小学顾开成

摘要:孩子是自然的孩子,他们身心发展要符合自然的规律,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自然合理,要根据孩子们心向去选择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才能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有效教学

教书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教师往往只是为了教书,在书本和练习上苦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找出路,在研究文本上求突破。这些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今天,只有在文本和教法上入手,是远远不够的。

一、有一种爱叫放手——生命本自然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我们首先要信任孩子,能让孩子做的就应该大胆地给孩子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最好观众,欣赏孩子们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尽情的展示自己。第三,要适时的肯定孩子,不要用高的标准或者成人的标准来套孩子。最后,要和孩子及时反思检讨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检讨是成功之母。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下练习四的《处处留心》时,我让孩子准备上课的内容。四个组长主动地分配了任务:1、哪些人找书上的七味中药。2、哪些人找其他的课本外的中药。3、哪些人找一些中药的的说明书。4、哪些人准备做小医生的。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这个老师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了。

放手是一种爱,让我们在放手中欣赏孩子,去赢得孩子。谁赢得了孩子,谁就赢得了未来。

二、尊重生命的主体——无欲非人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建设和谐的学校环境,建设和谐的教育教学,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建设和谐的重要基础就是对生命的个体的尊重。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产生源自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教育的进行也必须通过人的生命来实现。“尊重生命”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对儿童生命的权利的维护;二是对儿童心灵的关怀;三是对儿童发展意识的唤醒;四是对儿童个性的解放。教育专家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人的生命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生命,人能体味到生命的意义;使儿童的个性得到释放和张扬。”教学中尊重生命的主题,这就是要教会学生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与他人的关系,生命与社会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三、肯定生命之间的差异——山水分明

实际上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总结起来,不外乎智商、文化基础、环境、情感、营养、兴趣取向、人与人之间安全的沟通等。孩子在成长中这些因素又是不尽相同的。这样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统一。如上课中出示的问题,有的孩子能完整的美满的回答出来,但是更多的是回答的基本或者不完全正确,还有小部分是直接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设计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只顾设计课堂的美满,而不顾及希望生的存在。我们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更应该想到那些希望生是能回答上吗?我们还要考虑我们的课堂中忽略了这些希望生的时候,他们是在怎么想呢?是在怎么看呢?小小年纪,就要背上心灵的创伤,就要承受失落的打击,时间长了,是对老师的冷漠还是对课本的冷落?那个时候,我们就怪了:“我们班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喜欢回答问题呀,我们班级怎么这么冷场呀!现在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实际上并不是那样,孩子的智力、情感、意志、气质是不同的,我们为了方便,为了统一,只有一套方案。因此我们磨灭了孩子。我们没有注意学生之间的根本的差异。王蒙说过:“一群人是好教育的,一个人是难教的!”这就是说一群人有一个统一的心向,这心向之间的差异可以有优劣来平衡。但是一个人的教育是直接看出来的,他可能有抵触的情绪,可能有逆反的心理。因此,教育在从众中,把个体的后进的学生较好,才是课堂教学中最最成功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地。

四、善于捕捉孩子的心灵——我很在乎你

班级的孩子就那么多,一个个关照到位的确很难,但是有时候我们只要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美丽的微笑就让孩子满足了,因为他知道你关注他,你在乎他。

我们看到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就批评教育这个孩子,但是孩子说:“你总对好学生批改作业,而我们的作业你让组长给我们改,这样我还不如不做呢!”是的,不怕你政策狠,就怕你不平等。许多老师不就是这样操作吗!我们看,这样的教学能有效高效吗?失去孩子的课堂,就是失去观众的表演,就是失去灯光的舞台,会黯淡,会失色。你在乎我吗?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在乎每一个学生。

有个学校的校长要求老师下课后,不管学生有没有看你,请老师走到班级门口时,一定要回头看一眼全班的学生,并对他们微笑。表示课虽然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继续,我很在乎你们。

孩子是课堂的主体,在乎每一个孩子是我们上好课的关键。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说道:“你是我们的学生,我很幸福,因为我很在乎你!”

六、和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

国外有一项调查,中小学生和教育心理学家评选一句最令学生恐惧的一句话。答案是“我们谈谈吧。”

谈什么呢?无非是谈学习、谈成长、谈未来规划,谈孩子们应该做什么,更多的是不应该做什么。既然谈,当然是单向输出,是家长谈、老师谈,即便孩子也想讲两句,可能还讲不到两句,就会被“为什么这是错的?你怎么做才对?”这样的判断句打断。话不投机半句多!

成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体验宣泄的快感,孩子却无从找到倾诉心声的渠道。谈话原本是“为了沟通”,不是裁判“对与错”,因为只要一辩论,双方都会变成聋子。“我们谈谈吧”这句话之所以成为炼狱,也许在于预先设置了真理,对话变成了伪沟通。

“不平等”是恐惧的种子:既然我总是错的,那么我不谈,我走!

是的,孩子们说的都没有错呀,如果我不给他们谈话的机会,他们的观点就不能说出来,教学又成了一言堂,虽然我的课已经完全不是我备课的样子,但是我非常的满足,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大胆地说出了心里话,客观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和孩子们真是心心相印呀。

总之,生命就是一个大的花园。我们教学就是让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能“动情”、能“交流”、能“放开”、能“自然”。随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去教书,才是真正的教书;顺着孩子们的需求去教书,才是最快乐的教书。作为老师,我的原则是信任所有的学生,因为我渴望所有的学生信任我。让我们用生命来呵护孩子,把他们带到最最快乐的有效课堂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