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屠珍珠

——浅谈数学的生活化教育

屠珍珠

摘要: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又有教育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笔者就生活教育进课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生活;教育;数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它的概念、方法、符号等都非常抽象,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难懂不易学。《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中男主角是个学渣,他愤愤地说,这种尖酸刻薄的数学题目就算解得出来,对人生一点意义都没有。当学生对数学有这样的认知,自然就无心向学,久而久之变成数学上的学困生。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想法,采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就最适合不过了,让学生觉得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学习数学对将来的生活是有帮助的,并不是没有用处的。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增强。怎样才能让生活教育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呢?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收集数学素材,结合教材让普通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的精彩在生活中展现,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此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设计巧妙,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紧跟教师教学的节奏。陶行知先生主张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认为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教育,教育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教师要想设置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导入,就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应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实例。

在《物体位置的确定》中,为了说明人们不仅关注物体的数量变化还关注物体的位置变化,笔者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新课导入。笔者笑嘻嘻地告诉学生,老师关心体重变化,你们关心哪种数量变化?这个问题非常生活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答案,比如成绩、压岁钱、游戏排名等等。正因为每位同学都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比往常更积极地举手,课堂气氛活跃。笔者又说,今天提问方式要改革。我走到哪位同学身边,哪位同学就要回答我的问题。提问了几位同学之后,笔者问道:刚才同学们的目光追随着我的身影,特别在意我站在哪位同学的旁边。之前我们在关注数量的变化,请问现在我们在关注什么的变化?同学们自然而然就说出了位置的变化。

以往教学把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感悟”出来,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造成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把各种符号的逻辑运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数学就是纯理论,无聊头顶。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教师唯有高度领会教材的编写用意,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才能对教材把握到位,而后有的放矢,结合实际生活,精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引入,寓教于乐,做到教师教有创意,学生学有新意。

二、教法联系生活,使知识通俗易懂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其中“有价值的数学”就是指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联系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那么该如何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数学概念通常很抽象,单靠全班朗读一遍,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概念不通,数学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何来灵活运用?

概念教学从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会更有效率。课堂上把生硬的数学概念与生活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冲突中不断的自我探究,从而不断完善形成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频率与概率》中,当笔者把频率和概率的概念教给学生时,看到他们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就设计以下环节。笔者问学生抛一枚硬币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他们大声回答我是二分之一。笔者故意说,上课之前我和语文老师用抛硬币打赌,我们准备三局定输赢。第一次正面朝上。还没等我们抛第二次就上课了。既然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也就是说两次中有一次正面朝上,那么第二次一定是反面朝上!下课我就去和语文老师说。学生一听急了,不一定,可能正面也可能反面。我顺势抛出一个问题:频率和概率该怎么正确理解?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笔者留给学生一个探索性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已有经验,发现理论和实际有冲突,就会促使他们主动找出原因。笔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三、实践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度重视已经经过数学处理了的数学问题,学生只要会解题就大功告成。而遇到和实际相关的问题,便没法和数学联系,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数学实践活动,应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规律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活用教材,才能带领学生主动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价值。学生发自内心感觉到学数学是有价值的,就不会发出文章一开始的感慨,才会有动力去学习数学。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中,教师可以提前发动学生去自己家调查每月人均用水量。教师做好数据汇总工作,请学生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来描述这些数据。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缺淡水的现状,告诉学生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和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标准去做比较,结合我国现有水资源的严峻情况,请全班为节约用水出谋划策,号召大家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我们在寻找生活中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身边的教材,充分合理利用教材,广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苏科版的数学课本中有配套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目前国内首创“综合与实践”的指导用书。在《轴对称图形》这一章中,本书设计了剪五角星。在中国民间剪纸技巧基础上,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既体会活动的趣味性,又在活动中进一步领会轴对称的意义。在《认识概率》中有规则设计,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理性思考,学会用概率说明规则的公平性或可以通过修改游戏规则使其公平。

我们要明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不能机械教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要学会运用课程标准来分析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灵活教数学。对于教师来说,使用教材是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现在的数学教学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教材,把新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变得贴近学生。当数学课堂结合生活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我们的数学课程因此而充实精彩。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我们要学会利用自己的长处使用教材,努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和教学智慧,大胆创造,积极利用,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赋以教材生命的活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师把生活知识、经验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让抽象的数学变为具体化,通过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便于学生理解;让数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青云中学21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