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言训练解析语言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强化语言训练解析语言因素

兰先富

兰先富辽宁省朝阳县二十家子镇黄土坎小学122000

语言因素是指语言文字的组合与表达内容的规律、技巧和效用,它是知识和规律的混合体。实施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就是以一定方式将其“规律、技巧和效用”揭示出来,让学生去体会、品尝和感悟,让学生去认识、理解、运用。这就告诉我们,语言因素是语言训练的凭借,它以固有的形式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唯有去认识、去挖掘、去运用,才能显示其语言训练的的功能。要提高阅读效果,须重视课文语言因素的挖掘和运用,突出语言训练。

第一,挖掘字的因素。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其语言因素主要表现在字音与字义、字音与字形、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上,须引导学生剖析,了解其关系,把握其规律。①语音与语义的相关。汉字是表义文字,字音与字义关系密切。比如多音字,音不同义则异,可让学生在联系中感悟。如:《鲁班学艺》“老师傅早上来看他,他在琢磨;晚上来看他,他还在琢磨”中,“琢磨”有两种读音(zuómo、zhuómó)读,“zuómo”意思为“考虑”,读“zhuómó”意思为打磨、磨制。对此,可让学生从字典里查出字音和词义,联系课文确定读音,并说明理由。这样引导,既是语音的选择,又是语义的理解,还是有效的思维训练。而如果直接告诉其在课文中的读音,就失去了语言训练的机会。②语言与字形的联系。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相当比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规律便是其最重要的语言因素。如“申”读“shēn”,是前鼻音,与“申”相关的形声字“伸、审、神、婶、绅”等字声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生”读“shēng”,是后鼻音,与“生”有关的形声字“胜、性、牲”等都读后鼻音。③字形与字义的关联。利用汉字形声、会意的造字规律可有效地挖掘汉字的语言因素。如《粜米》中的“粜”、《琥珀》中的“炙烤”都可以让学生从字形中悟出意思,经常训练,可使学生形成凭借字形领悟字义的能力。

第二,挖掘词的因素。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最小意义单位,词语的组合与意义、词语的选择与情感、词语的锤炼与表达是词语中重要的语言要素,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则是注重了词语教学中的语言因素。①情境性。汉语中的同一词语(包括多义词),其意思虽有相对稳定性特点,但语境的变化性往往赋予词语特定的意思。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黑洞洞”和“碰壁”,则须引导联系语境,联系背景体会蕴含于其中的语言因素。②情感性。选用词语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些重点词义,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词典或者简单地联系语境解词意还不够,必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的“绿”,如果只理解为“吹绿”是不够的,让学生在“绿”与“来、吹、到、过、满”等词语的比较中体会作者“感慨时光流逝,盼望早日回归”的感情,进而体会“绿”对表达这种情感的特殊作用,这才挖掘了“绿”中的语言因素,也才能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第三,挖掘句的因素。

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其内容比词语更丰富,其形式与句义表达的关系则是句中的语言因素,须加以展示,引导品味。①平实中见奇妙。有些句子,乍看轻描淡写、平实无华,实质是作者匠心独运,对其中的奥妙须加以点拨,促其领悟。如《凡卡》在叙述凡卡写信后有这样一句:“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填上几个字,‘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对此,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而此正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乡下爷爷收”,地址如此简单,爷爷能收到吗?凡卡以如此精力写成这封信,为什么信封上地址却忽略了?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呢?只有将这些咂摸出来,才能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安排,旨在说明凡卡的信爷爷不能收到,凡卡的希望不能实现,以进一步突出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语言因素就挖掘出来了。②修辞中见内蕴。恰到好处的修辞能使文章意蕴深远、内涵丰富。③文眼显功能。文眼语句的运用凸显了语言的艺术性。

第四,挖掘段的因素。

段有自然段和逻辑段之分,其语言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重要性。重要性即某一段落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培养学生整体理解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凡卡》写凡卡做梦,就要让学生了解其对课文开头的呼应作用、对事情结果的暗示作用、对人物情感的诱发作用,这就是段的语言因素。②独立性。就自然段而言,其独立性的内涵(段的整体叙述顺序、构段方式与段的中心的关系)即是段的语言因素。③联系性。段落是构成篇章的语言单位,每一自然段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然不成其段;每一段都有与其它段的联系性,不然不成其文。因此段与段的联系就是段中的语言因素,要加以挖掘和运用。如:《在仙台》“颇受优待”与后文写藤野先生的对比关系,《詹天佑》一文“帝国主义嘲笑、阻挠、要挟”与“修筑过程”的反衬关系,引导品味,对于挖掘段中的语言因素十分必要。

第五,挖掘篇的因素。

一篇课文是一个语言系统,其中的语言因素很多,须从整体上去考虑挖掘,诸如叙述的顺序、详略的安排、材料的选择、段落的联系、结构的特色,都可引导探索,除此以外,要突出亮点。①因训练重点而定语言训练因素。就篇而言,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主要的语言训练因素,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对“读写例话”所确定的知识做合理变通。如相邻“例话”相关,可合并为一个结合点;如独立为点,则独立为结合点。②因课文特点而定语言训练因素。须根据课文自身特点,突出重点,抓语言因素。如:《桂林山水》的“总分总”结构和“对比”运用、《飞夺泸定桥》的背景作用等均可作为语言训练因素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