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联合生产的实验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联合生产的实验探讨

程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重庆400015

摘要:2015年后地理国情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也开展了常态化的更新,为发挥两个项目同期更新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从成本、人力物力上节约并提高生产效率,开展了两个项目联合生产的实验及研究探讨。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统一分析;同步更新;统一调绘

引言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于2015年完成,其成果已在“多规合一”、城市规划实施监管、环境保护与治理、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应用层级的提升,对持续性变化发展监测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同时,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也于“十三五”期间开展常态化更新。考虑到两个项目在一些环节上有共通点,为了充分发挥两个项目同期更新的优势,有效利用测绘资源,提高项目生产效率,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联合生产的实验研究。

1实验区域概况

本实验分析以贵州省铜仁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两个地级市区域为实验区域开展生产实验,整个实验区域位于贵州省东部,地跨东经107°17′~109°35′,北纬25°19′~29°05′,北接重庆市东南地区,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接壤,东临东邻湖南省怀化市、湘西州,西接贵州省遵义市、黔南州,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其中铜仁市交通便利,有贵州第三个国际机场-铜仁凤凰机场,湘黔铁路复线、渝怀铁路、沪昆铁路过境,又有沪昆高速、杭瑞高速、思剑高速、铜大高速等多条高速相连;黔东南州气候温润,河流众多,交通也较为便利,有黎平机场,公路方面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在部分山区公路崎岖,雨季尤为难行。实验区域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实验生产时,应注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具体地理区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实验区区位示意图

2实验流程

根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生产的具体要求,对基础数据、影像资料以及专题资料进行同步分析与整合,形成生产基础数据、相互补充后的基础影像源以及整合分析后的专题资料数据,并在同一生产平台下结合两个项目的不同生产更新指标要求分要素进行同步更新,并达到相同实体要素同步更新。内业预判更新后的疑问图斑及疑问要素叠加影像资料生成联合生产外业调绘底图数据,进行联合统一调绘,外业在调绘过程中,对达指标的同一要素实体,进行一次调绘,共同利用。调绘结束后,分别按照两个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调绘成果整理,整理成两套调绘成果,内业利用调绘成果在同一生产平台下进行成果整理编辑。总体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联合生产实验技术路线图

3实验方法

3.1资料统一整合

将基期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数据和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整合成符合联合生产要求的基础数据。在收集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影像资料源及民政、交通、水利、统计等行业专题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资料同异性整合分析,对各类资料的权威性、准确性、数据内容、数据精度、数据现势性在共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符合生产要求的作为联合生产共同利用资料使用。

3.2内业同步更新

3.2.1同步变化发现

(1)利用专业资料变化发现

利用同步收集到的专题现势资料,综合分析提取现势性、权威性均满足生产需求的专业资料与已有1:5万数据库中的各要素对比,按照技术规定更新指标,完成新增或变更的水利、交通、管线等要素的变化发现。对专业资料相互之间存在的明显错误、自相矛盾,以及与现有数据库中要素矛盾处,应仔细分析,剔除错误后再进行利用。

(2)基于影像变化发现

在已有的更新数据库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正射影像成果数据,按照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更新指标,通过人工判读完成居民地及设施、植被与土质、交通等要素的变化发现。对两个项目均满足更新指标的要素,应同步进行变化发现;对各自满足更新指标的要素,应分别进行更新。

基于影像变化发现在同一区域内优先开展国情监测的变化信息发现,原则上五万更新发现的变化要素在国情监测中也为变化要素,国情监测发现的变化要素需结合五万更新指标核实更新。在数据一致性较好的区域基于同源影像的变化信息发现可一次发现两个项目联合使用。

(3)通过网络信息变化发现

充分利用网络地理信息现势性好、内容全面、获取方面的特点在各级政府网站、国家及省级相关部委网站、专业地图网站上获取重大工程项目信息,对比已有数据库中各要素情况完成变化发现。

在数据一致性较好的区域仅完成一次基于专业资料、权威网络信息的变化信息发现,实现两个项目联合使用。

国情监测与五万更新独立要素的变化发现无需利用于另一项目,生产中已注意关联要素的变化信息发现,避免要素的关联性错误。

3.2.2信息同步采集

针对已确定的存在要素变化的的区域,利用满足技术要求的遥感影像、行业专业资料、网络信息等,完成图面数据采集、属性录入更新以及要素关系协调处理。信息采集过程中,利用基础性地理国情与1:5万更新一体化采编辅助工具分别对同一环境下的两套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并对可共同利用的实体进行一次更新,可实现要素共享。实现界面见图3:

图3要素共享

3.3外业统一调绘

调绘时叠加两套变化核查数据库数据和需使用的影像源数据,提前对有同异性的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并制定好工作线路,避免出现调绘工作的重复和反复。调绘时沿工作路线按技术要求开展外业核查调绘、国情监测遥感解译样本的地面照片采集,形成适应于国情监测和五万更新的外业调绘成果。

3.4内业统一编辑整理

内业根据外业返回调绘成果,根据《1:5万地形数据库重点要素更新技术规定》和《GQJC01-2017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要求的基本原则进行内业成果编辑整理进行更新要素的属性编辑整理;对于外业实地调绘的新增要素,利用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要求,进行联合更新,整理成符合规定要求的成果数据。

结束语

通过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联合生产实验,经过对两个项目的技术规定、技术要求、技术指标等各方面进行比对,通过本次全流程试验生产,两个项目在以下生产环节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联合生产:

(1)资料的统一利用

通过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项目数据规定的分析对比,整理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共同要素表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要素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共同要素表,在生产初期限定好更新条件,对达指标可共同利用的要素统一更新识别;对专业资料的收集进行统一分析,资料收集时在交通资料、水利资料、林业农业资料、统计资料、民政资料等进行共同资料收集,减少资料收集、分析的重复性。

(2)影像的相互补充

根据两个项目各自的影像使用原则及影像收集情况,如各项目在影像收集上存在影像漏洞,且另一项目的影像资料又满足本项目的影像使用条件,可使用该影像源作为本项目的影像补充。

(3)同步变化发现

根据资料统一利用阶段的分析结果,在生产初期限定好同步更新条件后,对两个项目均达指标且需要更新的要素进行同步的变化发现。但考虑到两个项目指标的不一致,对伸缩型的变化类同步更新不适用,但对新生型的变化类可以达到同步变化发现的效果。

(4)共同实体利用

同步变化发现生产的过程中,新增达指标要素可作为共同利用实体,此类要素在变化发现的过程中,能很好的做到一次勾绘,共同利用,既提高生产功效、又能利用共同属性。

(5)统一外业调绘

外业调绘前,以同步变化发现中内业判断不清、需外业调绘核查的数据集为基本底图,导入到调绘核查软件平台,并叠加需要的同期影像资料数据,根据共同调绘原则,提前做好分析,制定好既定线路,在统一的调绘平台下实现统一调绘。

(6)内外业生产统一软件平台

根据联合生产的原则,统一内外业生产平台,两个项目、两套数据放入同一生产平台,既能提高生产功效、又能共利用。

参考文献:

[1]1:5万地形数据库重点要素更新技术规定2012-03

[2]1:5万地形数据库动态更新技术规定2017-03

[3]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7-04

[4]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