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独处空间的“互联网+独处空间”市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3

基于独处空间的“互联网+独处空间”市场

谢雨欣杨林戴怡琳杜建颖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

课题:天津市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201810069187指导教师:姜丽

摘要:随着城市单身人群的不断上升以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单身经济正成为各类商家眼中的商业蓝海。虽然国外的单身经济市场已初见雏形,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而言,单身经济仍是一类崭新的生活方式。本文在分析中国单身经济市场前景,结合问卷数据及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独处空间”的解决方案,以优化单身经济市场。

关键词:独处经济;单身经济;互联网+;问题探讨

从2009年淘宝商城的光棍节狂欢,到今年流行的“单身狗”薯片,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将市场投向单身人群,期望从单身经济这片商业蓝海中分得一杯羹。但现有的该经济模式具有线上产品与线下消费无法交融,线下产品经济模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在对天津,武汉,长沙等城市289位大学生及刚入职的青年人士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前单身经济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互联网+探讨得出具有了创新性且更迎合市场的互联网+独处空间概念。

一.单身经济与独处空间

单身经济这一概念,源于经济学家麦卡锡于2001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发表的文章,是指针对于单身群体的消费市场,是一切围绕着单身乃至单人活动而产生的消费,典型的经济模式有一人食餐厅和迷你KTV。本文提到的独处空间的设想,是基于单身经济市场调查提出来的集多样单人消费模式于一体且能满足主动独处与被动独处两类不同人群需求的创新型概念空间。

独处意为一个人生活。不同于孤独,独处更强调享受生活,即便独自生活,也不完全脱离于社会。笔者认为,社交与独处并不冲突。独处空间应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除了迎合主动独处的需求之外,笔者希望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场所,可以让被动独处且有相应需求的消费者在其中找到温暖,摆脱孤独感的束缚。我们所设想的独处空间,并不是一个隔离于他人的盛宴,而是基于各人的需求与兴趣爱好,在满足他们独处需求的同时,提供社交功能的商业集合体。

二.国内市场前景

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数量目前已经接近2000万人,“空巢青年”开始成为一个热词。独居者以及单身人士数量的增加,势必在经济方面带来新的机遇。为迎合单人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少数一人食餐厅,并且针对1-2人推出的迷你KTV也在国内迅速走红。根据2017年脉脉数据研究院联合小猪短租共同发布的《孤独经济》,都市职场人向往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独自一人感受生活。通过对市场动向的观察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确定单身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主要原因为如下:

第一,城市单身人群数量不断上升。《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公报》[1]显示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结婚率仅为7.7%,比上年降低0.6个千分点。连续四年的结婚率走低,证明我国已经走向结婚率负增长了。该报告还显示2017年我国离婚率为3.2‰,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未婚人口高龄化及离婚人口年轻化这两大现象,表明单身独居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第二,目前中国的GDP构成中,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俨然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独处空间”所处的第三产业对GDP的影响较大,是我国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式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经济因素。[2]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量的提升。因此,以提高市场上现有产品服务质量,挖掘“孤独经济”市场新需求,结合“互联网+”提升用户体验为初衷的“独处空间”潜力很大。

第三,虽然我国的一些商业公司,已经注意到以“单身”作为卖点的营销模式,但是“单身经济”的市场空缺依然很大。如近年来十分火爆的“双十一”网购节,爆红的优酷自媒体“一人食”,还有诸如陌陌,探探等以单身交友为目的的手机应用软件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相比之下以“单身”作为卖点的线下消费数量明显不多,较大的餐饮公司只有做单人火锅的呷哺呷哺,并且其消费者仍是结伴出行的居多。在市场空缺如此巨大的情况之下,商家应当根据单身人口增多,单身经济增长这一趋势,积极调整目标市场定位,并据此开发适应这种经济趋势的新产品吸引消费者以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四,笔者发起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逾半数调查对象表示每月用于单身经济的花费超过1000,且他们多为在校大学生,相较于经济独立的单身白领阶层具有较弱的消费能力。这说明单身经济的收入十分可观。调查问卷还显示有约65%的人认为商家针对单身群体推出的营销方式是一种暖式营销,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关怀。对于“独处空间”这一概念,有超四分之三的人持乐观态度,并有约半数人表示如果消费体验感好,很乐意常去。

三.国外单身经济模式

在日本,“单身经济”已经初步成熟。日本总务省的国势调查等数据显示,到2035年日本15岁以上的人口中约有一般将会过单身生活[3]。很多日本商家对此趋势展开了行动,以“单身经济”作为自己的卖点。早在上个世纪,在年轻消费者中十分火爆的一兰拉面就设置了仅供一个人坐的小格子间。格子间挡板的设置充分解决了与人的沟通问题。甚至连烤肉店也推出了独食服务。烤肉店通常给

人留以聚会首选的印象,而日本福冈的一家烤肉店却推出了供独食服务的小隔间。该烤肉店也因此备受上班族和不少女性的欢迎,营业额也有大幅度提升。除了实体餐饮业之外,零售餐饮行业也把目标投向了“单身市场”。日本的味滋康公司就他们推出的一人份独立包装火锅汤底“小锅”系列的销售额正逐年增加。甚至居家品牌无印良品也加入了抢占“单身”市场的行列之中,不断推出小家电产品,比如容积刚好为一人饮用的电水壶等。在日本由“单身经济”衍生出的服务模式在不断增加,正如日本消费社会学家三浦展说的,独居者,正在成为商业社会主流消费者。

四.单身经济消费群体分析

单身经济的消费群体,多为还未到适婚年龄且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90后青年,相较于60后,70后等父辈,甚至年轻的已婚人士,他们的消费观念有着很大区别。首先,他们有着重消费轻储蓄的倾向。他们不需要攒钱供养家庭,也不需要负担房屋贷款,所有的收入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日常开销。其次,他们对于价格的敏感性更差,更加看重商品的评价与反馈,而不是价格。产品的评价和社交媒体的介绍相较于价格更能引导消费者购物行为。再次,单身群体更愿意为自己投资,是自我享乐的代表。他们普遍工资丰厚且生活压力较小,对于薪水的态度不再如同父母一般需要有计划地去支出,而是能更多地将消费和享乐的中心集中于自我,消费的数额和质量也日益增高,不同于往日。[4]并且,他们更倾向于外出就餐。由于单身人群没有固定的家庭就餐条件且中式菜肴制作起来十分复杂,多数单身人群会选择在外就餐或订外卖。某调查表明,城市单身人群中只有25.6%的人每天坚持自己做饭。[5]同时,90后与互联网的关联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是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来就具备着与互联网相连接的基因。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是便利的工具,更是生活的基础。他们利用互联网观察世界,广交好友,支付账单,甚至检测自己的睡眠。此外,互联网时代也造就了90后的超前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现力。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等词语不再只是标榜不凡的象征,更是多数90后追求的生活态度和调性风格。他们不再力求于用物质生活定义自己,而是更追求与众不同的经历以彰显自己的不同。小众的音乐现场,缤纷的艺术展览,跨年的派对狂欢,都在他们的兴趣范畴之内。

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单身经济的消费者还可被分为主动消费与被动消费这两类。选择主动消费独处的人群,更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这类人群多为接受过良好教育,对生活品质有着较高要求,更注重于发展精神世界的一类群体。当代年轻人对于单身观念的转变也表明这一类群体的壮大。在过去,单身人群倾向于消极看待自己被标以剩男或剩女的特殊称谓。而现在,单身观念不再受到鄙夷,这也表明单身人士更能接受独自吃饭,独自看电影,独自从事各项娱乐活动。通常,这一类人群很舍得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一切消费都要以优质为前提。而被动消费独处的人,多为背景离乡的打工者。他们无法将自己的生活融入所工作的城市之中,没有结交朋友的途径,又或是迫于生活的重压,而倍感孤独。也通常没有时间与经历去思考,消化独处的益处。他们只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活。相较于主动选择消费孤独的人,他们的收入较低,生活具有更大的被动性,往往只会为了解决温饱和偶尔的娱乐而消费。

五.单身经济市场优化方案

基于对单身经济市场的分析,提出互联网+独处空间这一市场优化方案。该方案旨在改良现存单身经济商业模式的同时,整合更多的商业模式到一个创新型商业集合之中,并积极发展潜在客户。

(一).商业模式优化及创新

对于主动消费孤独的人群来说,生活品质是他们消费的根源。他们在消费时偏好有设计感,操作简便的商品,同时也更重视消费过程中优质服务带来的良好体验。被动选择独处的人,则更需要一个温暖的氛围,使其摆脱孤独的束缚。

而现有的主流单身经济模式——一人食模式,菜系品种并不繁多,可供选择性较少,多为经营家常小碗菜,快餐及便当的商家采纳。这无法满足单身经济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同时,该类商家不重视餐厅的装潢设计,就餐平台多为长条形桌子配以间隔紧凑的凳子,无法提供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会将消费者置于与陌生人一同进食的尴尬境地。对此,笔者建议在“独处空间”的餐饮单元中,设置多元化的菜品,并减少菜品分量以杜绝浪费的现象。在装潢设计方面,多采用单人桌椅,并增加桌间距,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独食环境。针对被动的孤独消费者,还可采纳吧台就餐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与店员交流的机会,使其感受到来自“独处空间”的温暖。同时,还可达到增加客户粘性的目的。

根据对独处经济消费群体的分析,笔者建议在餐饮单元的基础以上,增加艺术展览,观影交流,以及商品零售的单元。现今越来越多的白领阶层——主动的独处消费者,有向上跃升愿望和地位忧虑,这就促使他们有较强烈的学习,更新动机,从而也就更愿意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消费。艺术展览与观影交流,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而设置的。“独处空间”将定期举办艺术展和观影展,并设置沙龙,为独处者们提供一个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的交流空间。

除了线下的传统经济模式之外,笔者还设想“独处空间”增加一个线上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线上的互动,以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信息流、资金流效应,并打造新型的商业模式与工序程序、拓宽市场空间的目标。

(二).发展潜在客户

如何基于单身经济消费者的特点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发展潜在客户,利用互联网+线下经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是独处空间盈利的关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处的大数据时代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数据在呈现出海量化,多样化,和价值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诸多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营销战略和服务模式。对于“独处空间”这类服务型行业而言,客户数据是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取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是“独处空间”的一大挑战。通过基于主动独处与被动独处的两类需求对潜在客户进行分类,构建标签,支持精准营销服务,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构建标签的难点,在于对独处需求的识别。在此情况下,建立客户档案,追踪消费数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客户档案,能有效地收集客户的消费倾向。例如独自消费餐饮的客户,更可能是被动的独处经济消费者。在对客户进行标签分类后,如何应用该数据,是精准营销服务的关键。通过用户独处需求标签的分析进行用户分群,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在APP的功能和内容上进行个性化展示,以满足不同独处需求的用户个性化的消费方案。针对主动独处的客户群体,多样的娱乐形式,是吸引他们的要点,应当基于对不同客户的偏好分析,应投放不同活动广告,以达到吸引潜在客户的目的。而被动独处的客户群体,则更需要从独处之中回归于群体,应向其提供较多的社交活动方案。大数据的分析及应用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对“独处空间”中的不同业务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各种变化,但其对“独处空间”经营的促进作用也是十分可观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线下商业带来的不只是大数据提供的客户分析便利,还有以客户为核心的变革。现如今,单纯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以顾客为核心,可以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以客户体验为附加产品的能力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一个制胜关键。“互联网+”则是企业提升自我能力的基石。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互联网+”对于独处空间来说,则是建立粉丝效应的法宝。粉丝效应是通过构架在粉丝和“独处空间”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提升客户粘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商业运作模式。在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网设备层出不穷的基础下,“互联网+”将“独户空间”的线下营销转移到了到线上,通过活动发布,消费者反馈等单元的设置,能起到加强客户交流以构建粉丝群的效果。除此之外,“互联网+”还能带来会员积分结算,自助结账的便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808/20180800010446.shtml

[2]徐静雅,曲双红.协整分析在我国第三产业与GDP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5):28-33

[3]刘思洋.新兴的日本单身经济模式[J],2017,(50):55.DOI:10.3969/j.issn.1673-4041.2017.500.051

[4]闻婧,师彦杰,刘祯岩,田源,刘潇鋆.单身经济下AloneTime独处时光餐厅的创新探索[J].时代金融,2018(12):184-186

[5]黄伟,汪珶,宋旺,朱海燕,赵明,胡德峰,吴晓倩.城市单身生活人群外出就餐、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2,41(05):86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