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道智慧——平等、关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教师的人道智慧——平等、关爱

董敬

(河北石家庄裕华区东苑小学)

人道,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伦理概念,它贯穿了人类教育的发展。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教育”,基督教所提倡的“平等无私的博爱思想”,还有一些启蒙思想家,如卢梭的给儿童自由、尊重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裴斯泰洛奇的“人的完整发展”的思想,都是践行人道主义的典范。人道主义精神是学校教育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教育智慧的重要特征。它不仅折射出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切关注,也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恒久期待。我理解的“人道”除了关爱,更是一种文化。

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进入了教育这个领域,当上了老师以后,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在教育这项工作中,没有一样东西是次要的,不过教育工作毕竟还是有核心的,那就是不但要平等对待我们的学生,而且还要把整个教育的过程和手段看成有灵魂和生命的“人”。中国的兵法有一句话“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兵打仗总是取得胜利,领兵的人常常不经过激烈的斗争、不耗费钱财就能在无形之中取胜,虽然教育不同于兵法,但教育也跟用兵有相通的地方,教育的“人道”更是表现在教师不是依靠权利和威严对学生进行重压,而是用自身精神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从而“人成”而“道生”。师者,除了传道受业解惑,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更有担负学生人生的启蒙、心智引领的重任,教学业我称为“术”,那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称为“道”,从术到道任重而路远。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重要的是教师跟学生之间平等的“人道”关系。

“关爱、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教师智慧的重要表现之一。只有在人性的基础上,教师的教育智慧才有发挥的空间,缺乏人道主义关怀的教师不会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

语文教师出身的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展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人道智慧。他的教育理念是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学生犯的错误,从来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好事来弥补,这样不但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下,从心灵深处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快乐的自我教育。魏书生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学生追真、求善、向美的种子。他无疑是具有智慧魅力的一位老师,这不仅体现在他高超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上,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上。他用自己的人道智慧感染着学生,铸造着学生的心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普通平凡的工作。他教学的成功和人道精神的极致得到党、国家领导人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

人道即天道;教师的人道智慧,即追求教师与学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师人道的“关爱、平等”与学生能够合一,加上教学过程和手段的“交感”,那将会使整体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人道情怀,会带出具有“人道”精神的学生,最终促进一个社会的“人道精神”,这个良性循环无往而不利!

作者简介:董敬(1987.05-),女,河北石家庄市人,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