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学生的状态中促成教师专业化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在关注学生的状态中促成教师专业化发展

白守爱

白守爱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幸福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教师的内涵式发展、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不可或缺的影响。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把学校发展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问责中提升自己,在反思中成就自己。学生成长、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四个方面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关注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生需要关注,积极的、正面的关注会促成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尤其在课堂,由于教师的关注促成学生发展、成长。课堂教学如何去关注学生呢?就是今天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有新的思考,动态的把握。通过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从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未尝不是学校办学本质的一种追求。下面就笔者的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幸福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体验学生有此享受到的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

首先,教师多“倾听”是培养学生“幸福度”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倾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说话者可能会因为对方聆听的态度感到心情舒畅,为进一步的沟通打好基础。倾听对方说话无疑是一种赞美,满足对方的自尊心。教师多采用倾听方式,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幸福度。

其次,教师的“期望”,对提高学生的“幸福度”有直接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成功。学生从教师那感受到的是“你很笨,不是学习的料”,学生就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学生从教师那感受到的是“你有能力学好,你是聪明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学生就能加倍努力,即使失败,也认为是暂时的。简单说来,学生会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

最后,倡导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是巩固“幸福度”的信心源泉。教师由于自觉不自觉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认为学生对教师的学识、人格应顶礼膜拜,不得随便怀疑,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绝对权威”,学生不可以指责自己。这种单向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会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丧失,从而影响学生学习中的幸福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激发学习热情。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状态和需求,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是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参与探索、参与汇报,都能动起来,使每位学生都能进入最近发展区,都能有所收获,具有成功感。

首先,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有效教学需要关注的“难点”,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新课程要求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获得情感体验;既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既要让学生学会,又引导学生会学,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规范与落实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每个教师都能写出教案,而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同一年级备课组集体的聪明才智,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去认真钻研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为此,要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活动,让集体备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其次,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是最需关注的“亮点”,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

最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统一。教师要抓住教学的契机,因势利导加以讨论、研究或让学生自我体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绝不能因为我们的预设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新课程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三、教师的内涵式发展、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不可或缺的影响

教师的内涵式发展是教师全面素质的主动发展过程与诸多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师向着现代教育实践,实现最佳的开放与互动的专业化。

教师的各种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创新,内涵促使教学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得以全面实现。教师“能做事”是立身教学之道,教师“会做人”是立身教育之本。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道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了正义的道理却不能实行,身上有缺点也不能改正,这些都是值得忧虑的。所以,教师做人的道理知之越深,行之越多,教育教学就会越成功。教师品德不修养,不会做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根本,就不会、也不能做好教育事业。会做人的教师有内涵,有得心应手的环境,教学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短处也能够弥补,其教育事业就会发展上升,对社会做出贡献,获得社会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教师应学会在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时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处理与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时,学会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面对各自的个性,无论是否喜欢,都以宽阔的胸襟给予最充分的包容,力争大家在共事中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这是教师内涵式发展的第一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超越今天,才能赢得明天。作为一名教师要坚定地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业务、品德和言行、气质和个性,都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素质表现为基础知识不牢靠、知识结构不平衡的状况,要学会采取不断反复、各个击破的做法,不贪大求全,不囫囵吞枣,不怨天尤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实现全面提高、整体发展。这是教师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处。

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足以撑起学生心中自信的风帆。教师面对学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努力激活学生的学习,要点燃学生向人生目标发展的航灯。因此,教师在教材中要力求发掘适合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加大力度培养学生们的协作精神、探索精神以及无畏险阻的勇气。也许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个人教育教学行为,却足以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其实每一位教师内涵的发展本身就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把学校发展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问责中提升自己,在反思中成就自己

首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学生。作为教师,除了要做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外,还要注重细节,注重理想前途教育。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

在每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们愉快茁壮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旦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而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凡善于教学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步伐也会加快。教学反思还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进步辉煌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我们不仅要反思教学,而且同时也要提高教学反思的内涵。我们要培养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

我校绝大部分教师都同时教授几个班,因此根据前后几次教学效果的不同,通过集体备课后的教学实践,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扈中平,李方.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王长纯.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2(11).

[5]张伟.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五中学

邮政编码:7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