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打造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打造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谢守红

谢守红(宜良县耿家营乡石子小学云南宜良652113)

【摘要】健康心理的标准是什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谈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还谈到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六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时代的需求;成长的需要;重要的任务

关于健康的心理,国内外学者有许多观点,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健康心理应具备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情绪正常、健康;意志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意志的支配;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人际交往常;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标准。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使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做事缺乏耐力,上课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容易动怒、敌对、偏执等。面对现状,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各种素质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恰是各种素质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未来时代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如一些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象心理冲突一样给人们将持久而深刻的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常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中小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理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工作在第一级的教师,理应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现在青少年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他们当中经常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易产生消极情绪,取得成绩时则认为是自己的天智和勤奋,不能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对集体的活动不热心,对社会舆论不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导致个别学生因受到严厉批评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走绝路。例如:某校三年级的学生张某,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家庭生活中父母又不和,经常打闹甚至要离异,对她的心理打击实在太大,时常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表现出无助感,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一剂“敌鼠强”结束了她年少的生命。又如,我班的学生蔡某,父母在外打工,寄养在亲戚家,除了吃喝,其余的无人看管和过问,各方面的习惯都比较差,厌烦学习,成绩总是不及格,嫉妒任何一个受表扬的同学,经常在班上做恶作剧。针对上述情况,我作了分析。首先,从调节他的心理状况出发,帮助该生建立起与同学交流的“伙伴网”。同龄人的接近、交流和帮助使他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同时我坚持和该生进行书信交流,敞开思想谈问题,避开老师居高临下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出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伙伴交流和师生书信访谈,该生的心理渐趋平衡,能开始认识自身存在的弱点,产生了改正缺点的决心,我及时抓住这个转折点,进一步对他提出了学习重要性和学习上的要求,并持之以恒的督促、检查,经常鼓励他的进步,使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了克服困难的心理意识。经过不懈地努力,该生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脸上有了真挚、天真的笑容。同样的心理障碍,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得到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重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品格修养。”其中所说的“品格修养”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责无旁贷。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有41%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中学生暂时还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教师应当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要舍得投资用于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第三,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驱力才能激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可以看到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可行性。作为教师应与时俱进,主动站在教改第一线,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练就过硬的本领,为新世纪的祖国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