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助其理解存在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09
/ 2

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助其理解存在的价值

娄杨祎

(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认为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理解自己下,学会对自己负责,从而激起其为将来的自己、为找到自己生存意义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在不同年龄段培养学生不同程度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各科教师、家长要谨慎评价;而最基础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关爱与责任。

关键词:自我认同;存在;教育哲学

石中英老师在《教育哲学》中讨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与教育时,曾这样说: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1]这让我不禁想起这样一种状态:在一段忙碌的日子里,特别是被迫忙碌的日子里,尤其渴望能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甚至会精心策划当自由来临时,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让生活变得充实、富有乐趣。然而,当真正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时,却突然丧失了所有的行动力,开始以给自己休息为借口,直到宁愿天天抱怨无聊,浑浑噩噩地耗时间,也不曾开始曾经的计划、渐渐地,那些渴望做的事情只能成为白纸上的几行字。

为什么会在忙碌时抱怨繁忙,在空闲时埋怨无聊?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意义”:没有看到所做事情对自己的意义,没有建立自己要做事情的意义。就像学习,如果只以老师的任务为导向,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却看不到作业对自身的意义,那么就不能激发学习意愿,学习的过程自然是被动痛苦的。尽管在被动学习中,也会有所学得,但痛苦会影响学得的程度,甚至产生厌学,对人终生发展会有极大不良影响。但如果能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或是为了什么而需要做什么,从而产生做某事的强烈意愿,就会主动做事情、主动学习。而这个明确、具体、有方向的意愿,是理解了行为对自身的意义而产生的。

既然意义是针对个体而言,那么就会因为不同的人而有所区别。所以,最为基础的,还是“人”本身;最为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存在价值,找到生活的意义,形成做事情的内在驱动力,进而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能从小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成长路上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性,体验更多的愉悦感。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我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自我认同,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两方面内容,但始终要突出“自我”,即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低年级时,教师可以开展“说说我是谁”的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等基础信息来认识自己。到中年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认识自己:了解家庭中的“我”、学校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从而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此外,还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喜好、特长、性格特征……理解并接受自己相对于其他同学的“不同”。教师要适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爱好、参加相应的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在社交中认识自己。到高年级,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基于对自己的认识,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做什么能让自己在某某方面变得更好呢?6年时间内,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这样,学生能在自我认识中,看到自己存在于世的美好,肯定自己的价值,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选择、学习、成长;在一次次成长中的自我实现,又能帮助学生认可、接纳,甚至是改变自己,让“我”变得更是“我自己”,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与价值。

但是小学生毕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抽象能力比较弱,因而通过自我观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人格、气质、性格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他们的自我认同会极大受教师、家长、学校等“其他人”评价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学会谨慎评价学生:多方面评价而不是仅评价学习成绩;多主体评价而不是仅限于教师自身,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全面认识自己。表扬性评价以努力的过程为主,批评性评价以建议性为主。这样不但能尽量避免学生功利性追求成就结果而自负,或是过于自卑而迷失了自我;反而能让学生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在实现自我的同时,更愿意去付出、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还能让学生有目的地改变,能看到自己的美好未来而愿意接纳自己,实现价值。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请家长也一起以恰当的方式评价孩子,形成家校合力,事半功倍地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认同感。

教师,远不只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关乎爱和责任的事业。对于小学生,教师更要不吝啬地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为学生营造被爱和安全的心理氛围,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放下防卫、展现真实的自我,进而能产生自我认同感。而教师对学生的这份爱,一定要是平等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肯定每位学生存在的价值,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尊重与关怀。在这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学生随着努力、成就、发展,品格、能力、人格都得到肯定,就更容易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而对未来充满期待,自发地塑造更好的自己,创造自身更多的价值,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