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师角色形象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重塑教师角色形象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沈家志

江苏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沈家志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生活”中的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塑教师角色形象,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新课程努力的方向之一.

一、重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形象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更不能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思想.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是学习者.

教学中教师的睿智不是表现在“高学生一等”、“胜学生一筹”,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做到“与学生同呼吸、共患难”,与学生一起成为学习上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例1“圆的方程应用”课堂教学片断:

题:圆x2+y2-4x-5=0的弦AB以点P(3,1)为中点,求直线AB的方程.

教师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学生.

学生甲:设直线AB的方程为y-1=k(x-3),代入圆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出中点的横坐标……

教师:(未等学生甲讲完)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做太繁了,能否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求解?

学生乙:圆心的坐标为C(2,0),由平面几何知识AB⊥PC,直线PC的斜率为1,则直线AB的斜率为-1,直线AB的方程为y-1=-(x-3),即x+y-4=0.

教师不让学生甲的思维展示出来,一方面,是教师没能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是急于“推销”自己的想法,想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没有主见、没有个性,学习被动,依赖性强,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教师不应该排斥学生甲的解法(即解析法),否则学生会产生错觉——碰到解析几何问题就应该用几何法,似乎解析法就很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以学习者的姿态认真听取学生甲的想法,让他把自己的方法充分展示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及繁简程度,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用.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促进者.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1]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要高屋建瓴地指出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例2“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完课本上介绍的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方法以后,有以下教学活动.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推导方法?

(经过几分钟思考,有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A:利用等比数列定义,

笔者认为教师把③式擦去是很可惜的,这是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极好素材,也是营造学生课堂参与的一个绝佳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机会或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所以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应该肯定学生A的解法(更不应该把③式擦去),再引导学生分析学生A思维受挫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提问:把②式化为③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不难发现学生A思维受挫的原因是目标意识不强,即没有朝Sn的目标前进,因为②式中没有Sn,变换的方向应该是产生Sn.通过师生这样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出了评价,调动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营造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氛围,以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成了“独角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1.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公式的发现过程.

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3“函数的单调性”概念课教学片段

教师引入了生活中的“上、下坡”,设置了温度变化的“实线图”,并演示了几种特殊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等具体情境后,本应该借助于这些基础“素材”,通过学生们独立自主的思考、探索,得出如何合理地给“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概念下定义,但教师却通过PowerPoint幻灯片直接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放映出来,让学生去阅读、记忆.这样,学生就错过了参与尝试研究、体验、辨析概念的机会.显然,这种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视作“鸡肋”的做法有悖于科学的认知规律,也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众所周知,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非常重要,且不论其中本身包含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单是从它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就值得任何一位有识之士慎重对待,它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探究、创造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是其它任何一个数学环节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学中割舍掉知识的发生过程,表面上看是“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但实际效果是学生吃的是“夹生饭”,自然也就会“消化不良”.

2.给学生探索问题参与权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权.

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并不总是像镜子一样反射“预设的轨道”,在这个动态活动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发展的“自组织”特性,尊重这一事实,就应在“相互作用”、“开放性”、“自主性”等特色上做文章.

例4“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片段

教师在启发学生化简方程,教师的“标准思路”当然是移项、平方、再移项、再平方,也就希望学生如此进行.但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将方程左边分子有理化”.由于教师没有心理准备,直观感觉这样做下去肯定很繁,且又担心影响后续教学任务的展开,于是武断地否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事实上,该学生的思路比教师的“标准思路”更加简捷,且富有创意:

将原方程的左边分子有理化,即得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其收获可能不仅仅在于一个化简方程的方法问题.

走进我们的课堂,出现种种“意外”或者不符合教师所设计的“标准思路”是在所难免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一精辟之论道明了教学机智的技巧性.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随机性很强,它要求教师在面对突变课堂情境时,要针对实际情况,因事因时因人而制宜.一旦“意外”在课堂上发生,教师要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造,从容果断地采取应对措施,使矛盾“恰到好处”地得以化解,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尊重学生,而不是鄙视或排斥,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把数学学习作为自觉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帷幕已徐徐拉开,新的时代、新的课程、新的标准,这一切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动上做到与时俱进,重塑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形象,与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求知的课堂变成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