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健身现状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3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健身现状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张滨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的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了“学生健康水平调查→体育课程分层次设置→课外体育锻炼与交流→校园群体活动→体育竞赛与表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咨询活动”的健康干预流程;构建“健康知识获取——健康观念确立——科学健身行为实施——锻炼习惯形成——建立终身体育观”的健康促进体系。

[关键词]女大学生健身现状促进策略

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2002年在校女生人数已达318万,占大学生人数的42%(包括研究生),特别是师范院校总体上女生比例已超过男生(据中央电视台2002年新闻报道):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达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45.7%(2005年8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1998~2006年,8年间中国女大学生在校人数从130.56万人增加到835.67万人,8年间增长了540%,平均每年增加88.14万人。2006年女生在校生达到在校生总数的48.6%,这个比例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女性作为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是受益者,更应该是建设者。我们应该对女性侵注更多来关心她们的健康发展,以便更好的发挥她们的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健美操网、中国知网等网站收录的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专家访谈法向部分高校体育部主任,业内专家,一线教师调查咨询,就研究中的、问题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3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女大学生体育健身现状调查问卷》,对郑州市8所高校1~4年级部分专业(艺术、管理、工程、英语等专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问卷设计着重针对女大学生喜爱的健身项目、每周健身参次数与每次健身时间及其参与健身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

1.4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录入,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女大学生健身现状的调查

2.1女大学生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

表1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调查一览表

女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依次是健美操、羽毛球、体育舞蹈、网球、乒乓球、慢跑、游泳、武术、篮球、户外运动、排球等(见表1)。女生大偏爱动作轻盈、优美、韵律性强、趣味娱乐性丰富、具有青春活力、节奏明快特点的运动项目,这类项目具有运动量相对较小、对抗性弱、身体接触少、有利于改善身体形态等特点,较符合女性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反映出当代女大学生热爱自由、追求时尚、求新求知,好学向上的较为积极的一面。

2.2女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健身的次数及每次运动的时间选择

表2女大学生平均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次数的选择一览表

调查显示(见表2),女大学生中有57%的人平均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17%的学生平均每周参加3~4次体育锻炼,也就是说有74%的女大学生每周平均参加1~4次体育锻炼,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乐观的,表明我国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大学生已经有了积极参加有利于健康的体育运动的意识。有24%的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这一比例已近1/4。研究表明,有氧运动每周练习一次,最大摄氧量变化不大,表现肌肉酸痛、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易发生伤害事故。而每周锻炼2次,其最大摄氧量通常不变,表现在疼痛减轻,健身效果积累不明显。而每周超过5次的锻炼效果则并不是最佳,有氧代谢能力变化不大[2]。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17%的学生选择每周参加3~4次体育锻炼,也就是说有83%的学生每周锻炼次数都不是在最佳范围内。在单次参加体育健身的最佳时间上有研究表明是20~60分钟/次,少于或超过都不好。而女大学生的选择只有41.9%的人在这个区间(见表3),说明她们在每周体育健身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的安排上不够科学合理,相信与惰性,健身场所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表3大学生平均每次参加运动的时间一览表

2.3女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安排

表4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安排一览表

据统计(见表4),有39%的女大学生选择下午课外时间进行健身活动;有39%选择晨练,这与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出早操有关,研究表明:早晨人的心理、生理机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3],加上上午的课务、营养、洗浴等原因,只适合运动量与强度较小的活动。而下午没有课或课后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比较理想,对学校来说,也便于组织和管理。另外有19%的学生选择晚饭后1小时,对于学生来讲,晚上参加适当的健身活动,可以放松心情,缓解一天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帮助消化,利于睡眠,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学习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

2.4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

表4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一览表

从统计数据上看,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依次是缺乏场地、器材占45%、缺乏必要的指导占44%、惰性大无人监督占41%、、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占37%、学校缺乏运动氛围占34%、自我锻炼能量差占30%、没有运动兴趣占18%、经济原因占12%。可以看出缺乏场地器材是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最大的因素,这与我国其它省市调查结果相符,究其原因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统治学校教育有关,造成学校不重视体育,缺少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资,再加上近几年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学生人均使用场地、器材迅速下降,造成了场地器材的匮乏。其次是缺乏必要的指导。说明学生对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的掌握有所欠缺,不知如何练,练什么,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再次是由于学习紧张、没有时间、惰性大、无人监督等因素,说明学生锻炼意识不强,终身体育观念尚未形成,正常的锻炼时间易为其它行为支配,不善于安排时间,从而影响其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学校缺乏运动氛围、自我锻炼能力差、没有运动兴趣等原因,提示我们,学校当前体育工作的出发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人与运动的目的、手段关系完全颠倒了,运动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对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4]。

3女大学生健康促进策略的构建

3.1健康促进干预策略的设计

3.1.1设定目标

根据女大学生的健身现状,设计相应的初级目标、提高目标及理想目标。

1)初级目标:激发女生锻炼兴趣,学会1—2项健身技能,初步改善行为方式。

2)提高目标:提高女生锻炼参与频率,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与技能。

3)理想目标:提高女生健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使之成为健康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3.1.2设计干预流程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设计健康干预流程:学生健康水平调查→体育课程分层次设置→课外体育锻炼与交流→校园群体活动→体育竞赛与表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咨询活动等系列校园体育健康促进政策和措施。

3.1.3制订行为监测、综合评估的监控与管理体系

以体育教师为龙头,形成包括学校、学生、宣传、管理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综合监控与管理体系,开展不同层面,不同规格的各种宣传、表演与竞赛活动,保证健康干预策略的实施。

3.2健康促进策略的实施

3.2.1健康水平调查

开始阶段应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健康水平调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身体素质的好坏,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体育锻炼意识、锻炼程度所决定的[5]。我们可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对女大学生进行健康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及其健身的参与状况设定达成目标。

3.2.2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

课程设置多元化,根据女大学生的体质与健身现状,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按需开课。

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开设各种技术类体育选项课外,增加了各个项目2—4学时的专项理论课;体育保健综合技能课;已开设和即将开设的“运动与保健、奥林匹克文化、体育名人、现代人与健康、形体与礼仪、瑜伽理论与技术、形体训练与形象塑造,以及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基础课”等等多门体育理论选修课。旨在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体育视野;树立“终身体育”的现代健康观;掌握个人健康标准的认定与评价;培养体育锻炼兴趣与自我锻炼的能力等。

3.2.3扩展健康知识的渗透

受时间、形式等因素的限制,仅靠课上的讲解不足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相关部门还必须利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立体、平面媒体等提供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公共信息、在线答疑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的健康意识,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我们目前已完成部分专项课的网络课程、优质课程健设,教学资源、形式丰富多样,给学生课外的学习与练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与便利。之后还会有更多的项目来申请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便捷的学习形式。

3.2.4塑造校园体育健康氛围

从学校体育与健康政策上积极主动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相关人员对有利于健康活动的支持,保证提供必备体育与卫生资源,并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2.4.1多种课外锻炼形式尝试

由体育部健美操教研组组织成立了时尚健身俱乐部,主要利用下午及晚上的课外时间,由俱乐部老师和高水平的院队队员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的健身活动以及各种晚会的表演。开设的活动内容有有氧健身操、瑜伽、有氧拉丁、有氧搏击、有氧舞蹈、形体训练、肚皮舞、普拉提、跆拳道等等多项以有氧运动为主的健身项目。每年女生的参与率达到全校女生总数的10%甚至更高,五年来,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与欢迎。

3.2.4.2体育竞赛

1)可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竞赛,开展院系之间、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不同规模的体育娱乐比赛

2)健美操的普及性强,又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近年来受到大多数女生的青睐。可定期举办全院的健身健美操比赛。

3)举办新生女子篮球赛、毕业生女子排球告别赛等等,多种类、多形式的比赛,塑造校园健康运动的活动氛围。

3.2.5发展强大的体育社团支持系统

发展体育社团可以有效发挥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开展健康传播活动。比如我院目前共开设有学生交谊舞协会、健身操协会、羽毛球协会、街舞协会、轮滑协会网球协会、自行车协会等14个以某某协会来命名的体育社团。每个协会每年招收会员100至200人不等,每周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1次到4次不等。按照平均数来算,假设活动出勤率为60%,那么每周参加活动人次将达到3000人以上,假如女生占50%,也就有约1500人参与各种健身活动,数量相当可观。社团的力量不可小觑。

这些体育社团更大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鼓励个体与群体积极参与,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同时,体育社团能够督促学生的锻炼行为长时间延续,有利于争取学校的关注和支持。

上述措施得到落实后,通过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女生的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较大提高。也说明学生对健身技能和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认知程度越高,主动锻炼次数越多,锻炼方式的选择也越丰富。总之,在学校建立起支持学生健康习惯形成的物质、社会、人力、政策环境,使体育锻炼成为女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女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降低患病率,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

4结论

女大学生健康促进策略包括健康水平诊断、需求评估、策略的设计构想、规划实施和后期的监控与管理。其中,健康水平诊断、需求评估、策略的设计构想是策略设计部分,主要掌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健身需求,分析学生健身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策略的先导部分。后两个阶段是策略执行部分,通过整合学校体育卫生环境、开展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教育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知识获取——健康观念确立——科学健身行为实施——锻炼习惯形成——建立终身体育观”的健康促进体系的形成,以推进学校健康促进策略的发展。

注:

[1]韩湘景,2009~2010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马鸿韬等,健美操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才出版社2007.7

[3]张英波,《运动健身全攻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旭东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五大取向中国青年研究[J],2001,76(6):54-56

[5]段黔冰等,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现状、成因及健康对策的研究[J],2005,31(2):109-11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系

邮编:45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