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瑞昌采茶戏曲调程式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浅析瑞昌采茶戏曲调程式特征

毛盛锦於慧

毛盛锦於慧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330200

摘要瑞昌采茶戏是赣北采茶戏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剧种,笔者通过对其音阶、调式调性和“同度异域”对比的分析和总结瑞昌采茶戏音乐的戏曲程式特征,以期为今后更深一步地研究瑞昌采茶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采茶戏曲调程式

瑞昌采茶戏作为赣北采茶戏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更系统地研究这一民俗艺术,本文将董维松先生的曲调程式分析法运用于瑞昌采茶戏音乐,以对其曲调程式性特征进行研究。采茶戏音乐曲调的程式性特征,主要指其音阶、调式、调性、旋法中所反映的较为稳定的一般性特征。

一、音阶

1.纯五声音阶及五声性音阶

早期三角班所唱的腔调多属江南一带的民间曲调,所以多为五声及五声性音阶。下例为典型的B徵调式五声性音阶和E宫调式五声音阶。

谱例1:《叹空台》

谱例1中出现了变宫音“b”,并非E宫调式内的自然音级,而是作为徵调中的角音,因此谱例1的旋律属于五声性音阶,由B徵调式转调后结束在E宫调式上。

2.传统七声音阶与现代十二音音阶

谱例2:《葛麻写退》选段

上例为七声清乐音阶,瑞昌采茶戏音乐中的七声音阶大都为清角与变宫并用的清乐音阶。除了部分唱腔偶尔在润腔中出现变徵音(如C宫调中的升F音)作为装饰滑音之外,极少以变徵音和闰音作为音阶自然音级出现,因此,瑞昌采茶戏音乐与赣中采茶戏音乐一样基本不用雅乐和燕乐音阶。

二、调性及各调式音乐旋法特征

在中国传统五声音乐中,调性即指宫音的音高。明、清以来,民间音乐中流行以“笛子”作为定调乐器的“工尺七调”瑞昌采茶戏常用的调有:正宫调(1=G)、凡字调(1=降E)、上字调(1=降B)、小工调(1=D)、六字调(1=F),这些宫调的确定主要依据长期实践中演员、乐队共同习惯的音域而定,也因演员或具体演出需要个别进行调整。

1.徵调式音乐的旋法特征

徵调式是构成瑞昌采茶戏唱腔的重要调式之一,以“平板”(谱例3)为典型。男女分“腔”不分“调”:“腔”指调高而“调”指“调式”,通常男腔比女腔起音低四、五度,男腔的旋律没有女腔旋律的级进、委婉而是较多三度音程以上的跳进。由于受旧风俗的约束和影响原瑞昌采茶戏从茶灯戏到瑞昌的“洪源班”、九江的“新塘班”等采茶班社都没有女演员。这是形成男女分腔不分调的根本原因。后在唱腔的分行定调,解决男女对唱方面先后经历了“男女同度”到“变弦改调”两次尝试。谱例3:男女同度《平板对唱》

从曲子的旋律和结构上看:主干音基本相同;调式均为D徵调式;落音都是上句落“G”下句落“D”。在这种调式有同有异的男女唱腔中,分别运用相同和不同的宫音系统来处理男女对唱,以达到男女演员声区都较适合的定调方法。

2.宫调式音乐的旋法特征

宫调式是唱腔中另一种主要调式,宫调式的典型唱腔为“拔子”和“数板”,

谱例4:《男二拔子》:范荣芳记谱

3.羽调式音乐的旋法特征

前面列举过的徵调式和宫调式无论从旋法上还是调性色彩上都比较统一,彼此有着正反弦的调性关系,但羽调式曲调不同于徵调式或宫调式:它色彩相对略显暗淡,大多羽调式音乐都来自民歌小调,歌唱性很强。如:谱例5:《大开门》

三、调性的转换与调式的复合

瑞昌采茶戏音乐中调式的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1、调性不变、调式转换;2、调式不变、调性转换。这种转换在采茶戏音乐中有些是游移的;有些是彻底的;有些是色彩对比强烈的;有些是柔和自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谱例分析作进一步的了解。

1.调性不变、调式转换

大多数情况下瑞昌采茶戏的唱腔遵循“一腔到底”的原则,调式不做变化。但也有时出现调性不变、调式转换的情况,旨在更好地处理男女对唱的关系。谱例6:平板对唱

上例从开始处到“为何不走”处的音乐,旋律结构清晰,调式为G宫调式。但是从词“风又大”起,旋律线开始向上发展,一直到低音“D”,最后结束在徵音上,为D徵调式。

2.调式不变、调性转换

谱例7:平板对唱

此曲可大致分为由两个乐段。前3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中每句唱词即一个乐句,由三个乐句组成。音乐材料的运用为:a+b+b’,G宫调式,第二乐段中偏音F的出现,使调性出现了新的色彩。为第二乐段新调的出现作了充分的铺垫。第四小节至结束第二乐段,由两句唱词组成,音乐中的材料安排为:c+d—d’+e为D宫调式。乐曲运用了“变宫为角”手法使新乐段自然过渡到上五度的新调,另外还借鉴了文学的“顶真”手法使乐曲的材料简洁而富有情致。这些不仅在赣北采茶戏音乐中被运用广泛,在其它剧种音乐中也十分常见。

调式不变、调性转变还表现在采茶戏中的男女分腔处。由于男腔通常低于女腔四度,因此在演奏中通常是女腔唱罢,连接处的乐队重新起调接进男腔(通常低四度或五度起调),这种手法则属于没有共同音过渡的突然转调。

3.“同度异域”对比(旋律的翻高与壑低)

这种定调方法,优越于瑞昌采茶戏“文革”后采用的将戏曲等同于一般歌曲定调的方法,其主要长处有:

(1)保持了传统唱腔的演唱风格和地方特色,新老观众均容易接受。

(2)解决了男女对唱难的问题,男女平板属“同主音调式转换”,听起来通俗、自然、协调。男女花腔同宫同调,不需要通过加长过门采用转调手法来处理男女对唱。不论是板还是腔的转换,也不论是一句或半句唱词,更不论演唱速度的快慢,均可随意对唱。

(3)乐队主胡根据唱腔定调,便于演奏,利于普及,戏剧味也浓。

江西是采茶之乡,采茶戏作为江西地方文化特色之一在中国戏曲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近些年来,许多戏曲工作者纷纷把目光转向对本土传统艺术的挖掘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对本土采茶戏的溯源、声腔、伴奏、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从分析瑞昌采茶戏曲调程式特征出发,使大家进一步感受解瑞昌采茶戏的魅力,也为今后希望学习、探索江西采茶戏音乐的学者提供些许、微薄的理论资料。

参考文献

【1】流沙.江西采茶与黄梅戏[J].百花洲,1981,1P138-143

【2】江西戏剧年鉴(油印本)[J]

【3】杨鑫铭,韩佩贞戏曲音乐概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3

【4】范荣芳.九江采茶戏音乐浅析[C]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心声》歌刊编辑部2002P67-74

【5】汪媛.抚州采茶戏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6.12

【6】张绪纲.九江采茶戏音乐[Z]江西省戏剧研究所印(油印本)1984.2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