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议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

李丽丽

李丽丽(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455001)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031-02

【摘要】在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护理模式转变的要求。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首先需从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上进行转变;其次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三给学生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四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两全人才是护理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护理人文教育教育理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以“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护理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职责,更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此在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被护理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培养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的两全人才,需在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内容

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上,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其弊端有二:1.使得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因此,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他们的健康观、疾病观、诊治观仍停留在对器官、细胞、组织的研究上,而忽视了环境、心理对人生理功能的影响,无法实施对人的整体护理。2.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时,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可能产生焦虑、抑郁、愤怒、冷漠等负面情绪,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上来。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两课的基础上,增设人文教育的课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能够树立为他人、社会,甚至为人类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1]

二、重视和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承担着传授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责任。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具有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其次必须具备全面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能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角度看,教育者不仅靠自己的知识,更要靠行动和人格的力量来教育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通过课堂内外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如何也决定其教育内容是否能被学生认同和内化。[2]因此,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所占课程设置的比例较大,因此如何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显得重要。从教学内容来看,专业课不具备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教师的仪表,态度,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也会对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创新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专业课当中渗透人文知识,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自己在教学科研时多年积累的经验教训介绍给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要敢于发挥想象、联想及逆向思维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始终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爱心、高尚的医德及人文素养;第四,教师将爱国、爱校、爱学生,将公正、敬业的人文精神贯穿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品位及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医学的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对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积极适应。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高等院校是科学的殿堂、文化的圣地、人才的摇篮,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即为贯彻培养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和营造起来、以系统化形式影响学生成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诸方面教育环境。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培养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涉及到学校育人环境的大概念,包含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它的最高表现就是学校的精神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及其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3]因此要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一种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培养良好的校风精神,使学生融入其中,耳濡目染,并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塑造功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人文讲座(例名人事迹)、沙龙活动(开展情景剧)、人文学术节,建设校园文艺社团,并吸收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滋润、思想的启迪、人格的陶冶。

四、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过分地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进入临床实习时,缺乏对于工作的人文知识的储备和心理准备,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经验。因此虽能工作尽心尽职但仍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医护之间的关系处理,护患之间的需求矛盾等。这严重影响了护士工作的热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病人,接触社会,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的理性与情感的关系,并增强学生对护理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提早进入临床见习及实习,既可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护士角色,提高护患沟通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和体验人文学科的意义,为将来投身于护理事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个没有人文精神意识的人,即使满腹经纶也只是一个知识的储存者。”[4]而只有具有人文精神才能全面对待事物、科学地分析问题,理性地解决问题。护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护理工作者。因此护理教育如果不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就不可能发展;如果护理教育中没有人文教育,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郭春燕,李振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误读与矫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3(5)51-54.

[2]周利梅,郭苗莉.《浅谈如何提高医学教师的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23-1024.

[3]闫平,谢在玉.《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理工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问题》[J].牡丹江教育学院院报2004,5(88)66-67.

[4]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新华文摘,2000(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