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课程文化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2
/ 2

国际视野下的课程文化比较

彭小英

湖南省株洲市九方小学412000

课程文化则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或课程形态。

一、国际视野下的课程文化

1.母语学习处优势地位。在美国,小学对于作为母语学习重要途径之一的阅读课程十分重视。“阅读”课在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鼓励读书,老师会让孩子自己做BookReport(读书报告)。有的老师很有创造力,让学生做出小花朵,然后在花心和花瓣上写出所读书目的名字、作者、主要内容、让你最感兴趣的段落,然后拿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美国小学的教室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会有一个大角落作为班级图书室,一个班级的图书数量最少也有上千本,而且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年龄的阅读特点。

2.思维不仅仅属于数学。美国的教材编排对课堂模式指导性很强,教师容易驾驭,也非常便于学生自学。例如演绎推理、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均有体现。国内人教版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已将表内乘法口诀全部学完,二年级下册学习表内除法。与之相比,美国小数数学教材对学生的计算要求要低一些。俄亥俄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本才让学生学习表内乘法。

美国的数学教材注重演绎推理、注重动手操作、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形结合思想)、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而在我国,谈到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国家的和世界的历史事件、朝代更替;地理教学也是局限于以祖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中心。美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国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

3.思品课不仅仅是中国专利。美国小学的每个教室里均悬一面国旗、三幅地图(世界地图、美国地图、本州)。每天都有面对国旗宣誓或唱国歌的仪式,这样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在美国,品格教育往往被称为“品格六大支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在这之外,它还涉及了一些“参与”的责任,当一个好的公民主要是具有优秀的品格、乐于帮助别人、不威胁或伤害他人等。

日本小学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孩子对学校强烈而积极的情感联系,偏重培养品格。培养学生与学校的联系,不仅通过各种活动,而且还给孩子们以班级以至学校管理方面的发言权。通过班会、班委会和领导轮流制,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能有机会负责制定班级目标和领导班级讨论。

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课程。从教材内容上看,与国民教育相关的德育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减少抽象的理论,注重实用性;从教材形式看,引人人胜、情趣盎然。

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行的课程改革,将德育及公民教育作为首要发展项目,并就具体的推行策略建议中小学校应优先培育学生五种价值观和态度:坚毅,尊重别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及承担精神;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方针,鼓励学校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灵活地融入课程设计中。

4.生存技能课备受关注。美国小学对健康卫生课非常重视,除了教授卫生保健等内容,心理和预防教育也占有一定的分量。生命意识与意志力、生存技能的培养在美国与日本都备受重视。而我们身边的教育现状,家长、社会,甚至是学校、教师,过多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他们亲近自然、适应社会、发展个性的最根本的能力与素养。

二、给学生最需要的教育

无论中国、日本,美国,还是其他国家与地区,“全人教育”思想占主流。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方面,都遵循两个“需要”。

1.基于学生内在成长的需要。从小学到高中,美国学校的主科都是英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研究。外语不是美国小学的必修课,一般要到初中二年级才开始。美国初中不开设化学和物理课,这些课程要到高中去学。

相比而言,香港的办学理念融贯中西,办学方式灵活自由,在中小学课程的设置上,其特色显得十分突出。香港小学的课程旨在按有关年龄组儿童的需要和香港的环境提供一套内容广泛而又均衡的通识教育。

目前,我国教育界多次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经验。

2.社会的需要。除了给予学生的成长需要,对比各国的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都与它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氛围等密切相关,无一例外。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在中国教育实践中被称为“双基教育”。重视双基教育是中国教育界的一贯传统,是中国教育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世界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和根本所在。

各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课程文化也有差异。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改革与创新”已经写进了我国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但如何将创新落实到我们的课程与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