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课时小学数学教学材料选择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短课时小学数学教学材料选择探究

朱英梅

朱英梅(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教学材料作为学生探索活动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探索活动的有效性,学生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知识的获得等。教学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本文主要通过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阐述、探索教学材料选择在短课时教学当中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短课时;选择;教学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7-102-01

短课时的教学方式对我们常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堂数学标准课40分钟,却只有30分钟的短课时对我们精选教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进行短课时的课堂教学、如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如何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引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积极学习探究,教学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规律性教学材料,课堂呈现循序渐进

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要适时地分解教学难点,选择规律性教学材料,围绕核心展开,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认识过程。

【案例1】教学“欣赏与设计”

二下在安排《欣赏与设计》这一内容时,教材呈现的是几幅图,以整体入手,学生只会去看这个图漂不漂亮,很少会去关注他的一些规律,如果要学生去设计就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充分利用书本中图正方形的颜色变化的内容:

1.呈现周期排列材料:为规律探索做好铺垫。

出示:……

2.呈现循环排列材料:对规律做出整体认识。

出示:……

3.呈现一组循环规律材料:发挥内联效应。

出示组合图:

这种规律性的教学材料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选择层次性教学材料,达成目标有效落实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要在短时间内保证教学的效果,如何选取和使用好教学材料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案例2】教学“亿以上的读法”

从北师大四上教材编写来看,“会读‘含三级’的数”这是我们读数的终极目标。但对于“会读”如何定位呢?是只要会读就可以了,还是需要再提升?

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后发现:要让教学“读数”的环节丰满而有效,需要把“会读‘含三级’的数”这一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1)能回忆起亿以内多位数的读法;(2)初步学会“含三级”数的读法,并体会亿以上数的读法与亿以内数的读法;(3)在会读“含三级”数基础上,归纳出读法规律。

由此看来,要达成这样层次的过程性目标,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层次性。

1.呈现现实教学材料。

数据组:义乌市人口:1254000人;浙江省人口:54436900人;全国人口:1349000000人。

2.呈现抽象教学材料。

数据组:5400000000,708060000000,600207000。

因此,教学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要进行筛选与提练,并注重教学材料层次性,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为课堂的教学服务。

三、选择易混性教学材料,破除学生思维定势

教学材料的选择我们不应有“教什么用什么”的定势,让学生意识要选择策略,不能只套用模式,还需要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

【案例3】教学“连除解决问题”

执教“连除解决问题”时在课堂上可以呈现了这样一组教学材料:

1.基本练习:

剧院表演话剧,周末共售出900张票。平均每场卖出多少张票?

2.比较练习:

剧院表演话剧,周末共售出900张票。平均每场卖出多少张票?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通过探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掌握用连除两步的计算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读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练习是针对教学内容,巩固读取信息、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从交流反馈来看,学生会用“900&pide;2&pide;3”或“900&pide;(2×3)”等方法来解决,并能清晰地将自己的方法有根据地表述出来。比较联系是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上,部分学生也选择“900&pide;2&pide;3”或“900&pide;(2×3)”来解决,在交流与引导中,学生发现“900&pide;(2+3)”才能真正解决每场卖出的票数。

四、选择延伸性教学材料,凸显知识内在联系

数学是非常抽象的,知识的显现需要知识的内在逻辑。如果选取的教学材料能为今后学习做铺垫,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凸显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数学思想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转化与迁移。

【案例4】教学“三角形的高”

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高”一课,呈现这样的教学材料:小蚂蚁被困在三角形的顶点上,它想找一条最近的路到达BC,你能帮它找一找吗?找到后请把它画下来。

三角形的“高”的教学是一个教学难点。虽然,关于“高”的认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却又容易混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生活中的高”对学生的认识有一定的促进和混淆作用,王老师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高进行对比并概括总结,同时通过“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作为教学三角形的高的衔接点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材料,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能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根据短课时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的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短课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在教材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应多思考“有没有另外教学材料也能够让学生更好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5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王建生.《数学教学的应然选择--“精准”引领》,《中小学数学》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