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

梁绪敏

关键词:课堂教学;备课;历史教育

作者简介:梁绪敏,男,1967年生,任教于安徽省南陵黄塘初中,中教一级,南陵县第三轮继续教育历史学科培训员。

“教”是由“孝”与“文”组成的,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创字之初就已经赋予了教育的重要责任: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重视伦理道德即“情”,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对兄弟姐妹要悌、对朋友要义。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受教育者也在践行这一责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词义也被赋予新意,“教”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丰富起来。教育非但注重“情”,而且还要注重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非但注重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授人鱼,授人以渔。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它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既然如此,那我们该怎样把一堂课变成学生永恒的精神呢?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来自我总结和吸收借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备好课

没有谁能够在不备课的情况下上好一堂精彩的课,所以,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备教材就是认真钻研教材,理顺课本知识及其结构以及与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确定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难点以及教学课时,准备一些历史知识以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结构和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的实际状况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确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正所谓功在课前,利在课上。

例如,在讲授《世界文化的杰作》这课之前,笔者认真吃透教材,根据课标要求确定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音乐、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初步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创设问题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和理解。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重点: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难点:《向日葵》作品专业性很强;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农村学生虽然对知识的渴望欲较强,但知识面较窄,尤其文化方面;班级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经过七、八年级及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笔者采用并整合了以下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英雄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月光奏鸣曲》、《战争与和平》剪辑、课本、课程标准及教学用书。教学方法方面决定使用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分析研讨法,层层深入,逐步递进,让学生感知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认识世界近代文学艺术成就是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教学效果意蕴深长,师生双方都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中要做到有案无案

课备好之后就进入上课阶段。虽然有教案,但我们上课则不能依赖教案,否则就是“照案宣科”了,这样的课堂一定乏味,缺乏生机,学生软绵绵,无精打采,没有听课的兴趣。怎样才能做到有案无案呢?首先要对所授内容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历史史实的陈述同样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它不仅是一般的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在情感教学中,还要强调教学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使讲课语言不仅能传知、传情,更能达到以情激趣、以情促知的效果。其次,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师上课的思绪不能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漫无目的。先教什么,后讲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又该如何突破,哪些地方需要悬念等等,大脑中要有一个“行驶线路图”。

三、捕捉并重组课堂生成性资源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既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标也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是教案剧(预设)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凸显课堂教学的精彩。

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时,我们需要关注哪些呢?

1.疑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的“五四爱国运动”这部分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笔者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就从“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说起,着重指出中国作为战胜国身份参加。然后又突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正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合作探究,有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把思考、探究、交流的结论展示出来,笔者再给予评价、指导。他们不仅学得主动,而且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过了笔者的预想。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才能营造生成的空间。

2.错点。万事万物的成长都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历经磨练和失误、最终走向成功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误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们还应允许学生犯错。一方面向我们暗示学生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掌握,另一方面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就是教学的巨大资源。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要把错误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例如讲完《辛亥革命》这课时,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笔者让几个学生分别总结所学内容,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时,把“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回答成“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笔者就抓住了这个错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思考,并给予详细分析,使学生终于明白“封建帝制”不等于“封建制度”,它是封建制度中的一个内容,我国封建制度的彻底废除是在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正是捕捉了学生的“错误”,才引起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积极思考,调动了同学们的探究兴趣。

3.亮点。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许多新的想法、新的思维、新的问题。正确部分我们要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非常态的部分我们也不能轻易给予否定,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创新,最终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讲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这课时,笔者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样都是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为什么拉美人民取得了胜利而印度则走向失败?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得很好,可以说是一个亮点,他从斗争的时间、斗争的对象以及领导者的策略这几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答得很精彩。于是,笔者给予了足够的表扬和鼓励,他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增强了自主探究的信心,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鞭策。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一条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一个婴儿身上,天才看到的是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伟大的哲人。我们虽然不是天才,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并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不合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挖掘并重组,都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因为它的知识点多、跨度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永无止尽,它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尽管教无定法。

参考文献:

[1]郑流爱.中学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释义[J].中学历史参考,2005(6).

[2]李惠军.来自教学一线的冷眼凝视──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本真”问题[J].中学历史参考,2005(4).

邮政编码:安徽省南陵黄塘初中

邮编:242413

ProbinginPracticeandDevelopinginProbe

LiangXumin

Abstract:Educationisgiventhenewmeaninginthepromotionoftimesandtheclassroomteachinginmoderneducationattachesimportancetotheeducationofintegratedpersonality.Thespiritgoodclassroomteachinggivestostudentiseternalandeacheducatoristryingtheirbesttoconductaperfectlesson.Thepursuitforperfectsituationofhistoryeducationisendlessandneedsteachers’probeandpractice.

Keywords:classroomteaching;lessonpreparation;history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