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

/ 3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

王兰春孙雄刚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拓宽翻译教学实践领域,构造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实现翻译教学信息化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

1.引言

根据穆雷(1999)[1]的调查和估计,全国有400所左右的院校开设了涉及多个语种的翻译课程,但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翻译教学的目的认识模糊,翻译课程设置随意,教材陈旧,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单一,胜任翻译教学的师资短缺,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转换技能的培养的情况比较普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翻译教学的效果,直接导致翻译人才的匮乏。因此,高校翻译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由于我国翻译教学缺乏明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教材编写没能紧跟时代步伐。穆雷(1999)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仍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由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和吕瑞昌等编写的《汉英翻译教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这些学校同时大多以自编讲义为主要教材。正如周雪林(1996)[2]所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材既是贯彻实施教学大纲的关键之一,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以培养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教材应充分体现市场导向原则,然而笔者翻阅过现有的种种翻译教材,发现绝大多数翻译教材的内容以文学题材为主,辐射的知识面窄小,翻译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原则体现得不明显。

2.2翻译教学本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穆雷,2004)[3],但由于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没有明确的界定,教学者往往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对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二者在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方面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混为一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始终从属于外语教学,往往被视为检验和评估学生语言学习成效的一种方式,职业翻译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明确,所以,学生语言基础不管有多扎实,职业翻译技能的缺乏终究会成为他们实现有效双语转换的瓶颈。

2.3由于市场意识薄弱,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语言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统筹考虑。英语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专业知识摄入量不足。“传统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已经遭到冲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纯粹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将不复是人才,他们将面临生存危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21世纪将取代工具型人才成为外语人才的主体。”(文秋芳,2002)[4]翻译作为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没有形成课程体系,教学时数有限,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技能训练又必须面面俱到,学生得不到教师示范讲解多领域题材翻译技能的应有时量,导致技能训练先天不足,双语转换举步维艰,无法去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翻译实务。

2.4翻译教学方法滞后。翻译教学针对的是“译什么”和“怎么译”的问题,它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合理采用。盛群力等人(1998:118-271)[5]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实际实行的程序,一般分为总体教学策略、知识教学策略和技能教学策略。总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在特定的环境中应怎样对教学进行设计,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接受地学习”,达到使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的目的。目前,“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评方法”,“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一些原本应该提高翻译能力的课程被上成熟练语言能力的后续课程,教师疲惫不堪收效甚小,学生也觉得兴趣不大”(穆雷,2004)[5],这种翻译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无从体味到翻译课带给他们的乐趣,实践动机便丧失殆尽。

3.对策

3.1科学定位翻译课程

“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是对翻译课的两种不同定位。“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这两种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目的不同。目前人们对这两个概念认识模糊。加拿大学者德利尔(Delisle,1981)[6]指出,“教学翻译”也称“学校翻译”,“翻译教学”则与“职业翻译”有相关。“前者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是作为检验外语教学的练习;后者则是要使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场合下传递具体的语言运用,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

穆雷(1999:164)[1]将外语专业本科翻译定位为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的“翻译教学”;而鲍川运(2003)则认为“现在的情况应是教学翻译,即翻译课程是作为学习外语的一种方法,尽管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翻译训练作用,但是由于其课程设置及训练时间,与以培养专业翻译为目的的翻译教学有着质和量的差别……”。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翻译教学实质上仍然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未形成独立的学科教学的格局”(张美芳,2001:145)[7]。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外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的定位依然模糊。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翻译课进行较为清晰的定位。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多,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而专门培养译员的教学机构却寥寥无几,各地的翻译院系总共不过10来所,而且大多是刚刚建立,一切处于摸索之中,这与中国1000多所庞大的高校教育机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社会所需的大量翻译人才几乎都是从高校的外语系直接输出。而且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大学外语院系本科仍将是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鲍川运,2003:48)[8]。

3.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讲解阐述某一理论,介绍说明某一技巧。或是先讲某一理论和方法,然后辅以翻译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学生对教程上所提供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潜心模仿、练习后,真正做翻译工作时却发现仍缺乏能力应对那些超出教程范围的较为复杂的材料。这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关键差别在于它强调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努力,因为学习者与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教法的决策过程是紧密相关的。这种观点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把学习视为互动过程,学生既不是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也不是纯粹学习系统中的独立个体,而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协调习得社会组织的语言和行为的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充分协调学习者兴趣爱好和翻译教学内容设置之间的关系,在翻译教学中引入兴趣教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力求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3.3更新教学方法

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一种自然语言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能力。翻译教学该如何实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即课堂教学法。过去的翻译教学实际上可称之为纠错法,即交给学员一篇文章,待学员译后再去纠正错误,这种方法重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对摄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课程中确实存在着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即翻译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一个促学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和参与者,不仅采用传统的单向式传播,即填鸭式教法,还应采用双向式、多向式的交际功能传授法,积极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际作用。结合翻译教学自身的特点,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3.4丰富教学内容

翻译的观念、方法、标准和风格等无不需要与时俱进。这是因为翻译实际上已经全面参与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而且社会要求这种参与既尽可能不折不扣,又尽可能高瞻远瞩具有指导性。因此,翻译教学的内容在选择时,应放宽眼界,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现象。应对原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Fillmore框架理论,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构架,是框架内各构成成分相互起协调作用的网络。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因此译者必须掌握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类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不同语言存在框架系统和次框架系统的差异以及文化框架的差异,学习者必须对此类差异有足够的了解。

3.5拓宽翻译教学实践领域

传统的翻译教学大多以文学作品为实践素材,但随着今天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早已不局限于文艺领域了,反映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外交、外贸、媒介、法律、影视和军事等等的材料已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同时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对语言的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对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都应做比较详尽的介绍,例如:叙事描写(包括小说、记叙文、回忆录、新闻报道和散文)、说明议论(包括论文、文献、报刊文章)和实用文章(包括说明书、证明信、通知、广告、官方表格)等。由于知识面狭窄,缺乏对所译语言国家国情的了解,学生在翻译中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为此,教师应多注意收集一些学生汉语的表达错误和欠佳的实例以及知识性的错误,针对学生的弱点作讲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除此之外,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和技巧,必须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来消化、巩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翻译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将之视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把它看作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课外实践,形式上富有色彩,内容上讲究实效,是促使课程建设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也应是翻译课正确的走向。

4.结语

穆雷(1999)[1]指出,“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翻译的本质决定了翻译教学遵循的是“翻译即信息传播”的原则,那么,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弄清各类文体的特点,通过职业翻译技能训练和实务体验使学生在不同信息传播的场合下能把握好自己作为传播者的身份、采用必要的传播途径(口译或笔译)、实现预定的的传播目的、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真正胜任专职翻译工作。因此,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该是:强调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融英语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为一体,把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实务体验上。唯有实行基于英语语言与专业知识双管齐下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能自如进行双语转换的通才和专才,满足知识信息时代对各类翻译人才与日俱增的需求。

注: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1996(2)

[3]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路径[J],中国翻译,2004(5)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5]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Delisle,Jean,Lenseignementdelinterpretationetdelatraduction[M],Ottawa:EditiondeL’universityd’Ottawa.1981

[7]张美芳中国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

作者单位:海南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邮编:572022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高校英语专业有效性教学的理论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QJI11528.琼南民族地区中学生英语厌学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课题编号:QJH1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