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启发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彰显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让“启发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彰显魅力

陈瑞明

陈瑞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两江镇初级中学541100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独特的魅力,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教师“启”的魅力、学生“发”的魅力及“启”与“发”互动的魅力三方面谈谈启发式教学是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彰显魅力的。

关键词:启发式教师的“启”学生的“发”

现代启发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着眼于学生,立足于学生。通过教师的“启”,诱导学生的“发”,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析、研究弄懂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拿物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策动力的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一致,使师生的思维发生“共振”,从而彰显“启”与“发”的魅力。

一、教师“启”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自求得之。”这一精辟的见解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启”的作用在于把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较为轻松、愉快地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会乐趣、培养信心、最终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其二,教师引导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终达到同样的目的使学生自求得之。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而著称的物理学科,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可在这一舞台上尽展“启”的魅力。我们来看以下几则案例

案例一:在讲解超重、失重这个物理想象时。

师(启发):大家回想一下坐电梯时自己“心”的感觉。

生1:在电梯要往上走的时候我的“心”感觉向提,当快停下来的时候“心”感觉往下沉。

生2:在电梯往下走的时候“心”感觉往下沉,快停下来时“心”感觉往上提。

师(接着启发):今天我们把电梯模型带到了教室,那就是大家手中的弹簧秤和钩码,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去实验、去观察,然后去思考为什么坐电梯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积极性很高的动手实验、探讨)。

通过一系列的设疑、启发、引导,教师从生活到物理,通过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将超重、失重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

案例二:对于电场这一抽象的物理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启发学生。

师: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总能通过一些性质来表现其存在。那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电场的存在呢,(教师启发)如果有一塘水,我们如何来检验它是死水还是活水?

学生跃跃欲试:“放个木头进去……,”

教师进一步启发:物理学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做法?

生:磁体周围的磁场可以通过放入其中的小磁针来检验。

教师追问: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电场的存在?生:给电场中放个电荷进去。

教师紧紧抓住了学生思维的特点从已知到未知,通过类比、设问等方法,使讲授的内容环环相扣,发人深思,从而不断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总之,一个善于“启”的教师,往往能从“激疑、设问、正反、类比、比喻……等不同的启发艺术中,不断地进行“调谐”,使课堂达到“共振”,使个人魅力在“启”中彰显。

二、学生“发”的魅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真正中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得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启”如果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适应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发”出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我们结合案例来看一下学生“发”的魅力。

案例三:在讲解《行星的运动》一节时,由于涉及“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及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在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下布置,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他们侃侃而谈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开普勒。采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拿来自己所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给大家展示,有的还特意制作了PPT来给大家讲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并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介绍资料的一系列活动中体现出了他们所特有的朝气和活力。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敢于并善于把课堂交给我们的学生,那么课堂就会“异彩纷呈”。正如一句话所言“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我想那喷涌而出的泉水,才是我们课堂的魅力之源。

三、教学中“启”与“发”互动的魅力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共同体一起协作、相互配合来完成的。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启发者,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响应教师的启发,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所以,启发性原则要求师生间要有顺利的角色沟通,双方都知己知彼、默契沟通,努力使课堂“共振”起来。

案例四: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摆长和质量的定性关系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6小组,其中2个小组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振幅的关系;2个小组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2个小组探究单摆的周期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过程还算顺利,但在小组交流实验结果时,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振幅关系的那2个小组均认为:“振幅越大,周期越大”。与我的课堂预设发生了冲突。这个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举手:“老师,我们组刚利用剩余时间也做了这个探究,我们认为,周期与振幅没有关系”。这样的课堂出乎我的意料,我灵机一动说:“大家都知道,在物理学中仅凭一、两次的实验是不能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物理规律的。刚才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但是否正确呢?下面各小组互换实验,我们再做一次实验。”课堂进入高潮,各小组纷纷来验证对方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第二次实验开始,这次还没等我提问,第一次做这组实验的学生就站起来抢着说:“老师,单摆的周期和振幅没有关系,刚才我们之所以得出与振幅有关,是因为我们在观察周期的时候选的位置不好,不利于观察,如果观察最低点的话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好,大家试试是不是这样的”。最后各小组达成一致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虽然一波三折,但在教师的“启”与学生的“发”的互动过程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教师的“启”与学生的“发”是相辅相成的,“启”要有针对性,要恰好“启”在学生心坎上,即“启”在学生想表达而表达不出之处。“发”要有适应性,要能积极主动地响应教师之“启”。教师的“启”是为了学生的“发”,教师“启”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

综上所述,物理课堂需要启发式教学,教师“启”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发”的主体作用,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两者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师生的理想之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然前行,才能使单调、沉闷的课堂奏出和谐之音,才能“彰显”物理课堂的特有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学习出版社,2006,7。

[4]从立新《学会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5]杨学切《教不越位学要到位》.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