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 /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 /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李林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南院 急诊外科 4140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伤口感染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外科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158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创口清洁时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加强抗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及导致感染的因素。结果 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27%,远低于对照组的8.86%;观察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导致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创口消毒情况、器械消毒情况、院内空气质量、杀菌消毒意识等,根据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创伤手术切/伤口感染。

【关键词】急诊外科;手术切/伤口感染;创伤

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中创伤者不在少数,像是车祸伤、摔伤、烧烫伤等患者,均会存在全身浅表或深部组织损伤,针对此类患者通常需要实施外科创伤手术,但是由于病情较急,手术准备时间短,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容易诱发手术切/伤口感染[1]。为了预防感染就要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所以我院展开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158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随机分组,每组79例。所有患者的损伤包括:四肢皮肤肌肉、关节(关节囊)、肌腱等浅表或深部组织损伤;致伤因素:车祸伤、锐器割/刺伤、摔伤、烧烫伤、脓肿切开引流等。对照组男女占比41:38,年龄区间在18-64岁,平均年龄(38.6±3.5)岁;观察组男女占比40:39,年龄区间在19-66岁,平均年龄(38.69±3.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外科创伤手术,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使用络合碘、过氧化氯、生理盐水清洁创口,再采取相应的缝合术,并做好切/伤口护理;观察组患者与此同时,使用专用器械对创口进行检查,查看严重程度,并给予阿莫西林,每次0.5g,每天3次,或加服左氧氟沙星,每次0.2g,每天2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切/伤口感染情况,如果切/伤口存在脓性渗出物、肿痛、红肿则表明存在感染状况。同时,使用VAS视觉模拟评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分值为0-10分,评分与疼痛呈正比。另外,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记录和分析,(5dd1fce8a263b_html_d8047ff2c0d5ce1f.gif ±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²检验,感染的危险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当组间差异较大时,呈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和VAS评分情况

手术后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仅为1.27%,而对照组高达8.86%;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和VAS评分情况(5dd1fce8a263b_html_d8047ff2c0d5ce1f.gif ±s,%)

分组

例数

感染发射率

VAS评分

观察组

79

1(1.27)

2.33±0.87

对照组

79

7(8.86)

4.39±1.36

t*/x²

4.740

7.440*

P

0.029

0.000

2.2 分析手术切/伤口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分析创口消毒情况、器械消毒情况、院内空气质量、杀菌消毒意识均是手术切/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图2

2 手术切/伤口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因素

β

SE(β)

Wald

x2

P

RR

95%CI

创口消毒情况

-1.131

0.405

7.432

0.000

2.516

0.505-0.891

器械消毒情况

1.335

0.382

5.981

0.003

2.392

1.337-6.136

院内空气质量

0.082

0.446

8.462

0.003

1.915

1.265-6.032

杀菌消毒意识

0.891

0.511

5.741

0.000

3.324

1.984-4.713

3 讨论

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就是切/伤口感染,不仅会降低愈合效果,还有可能演变成难愈合性创面,增添患者的痛苦感,所以患者送诊后要严格控制清创、检查、手术等环节,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要做好相应预防,而预防措施要根据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制定,这样才能确保预防的有效性[2]

本次研究中,在常规处理的同时给予抗感染药物的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仅为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6%;术后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手术切/伤口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创口消毒情况、器械消毒情况、院内空气质量、杀菌消毒意识,基于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首先,做好创口消毒:手术开始前要仔细检查创口,对深度、面积等情况进行评估,实施合理的消毒、清洗方案,避免术后切/伤口因污染而感染;其次,器械严格消毒:创口处理和手术均会用到各种器械,大部分是可以多次循环使用的器械,所以必须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并在符合消毒标准后做好保管,还要定期检查性能,避免使用中对创口造成感染[3]。再次,做好环境清洁:要每天进行手术室环境清扫,保持空气的清新,还要定期做好消毒杀菌,保证空气质量,以免发生交叉感染[4]。然后,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要定期对急诊外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培训,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为积极主动,时刻谨记感染防范,从而自觉的进行消毒杀菌工作,在创口检查、清创之前对双手认真的清洗、消毒,避免细菌的传染,更好的保护患者的创口,同时还要戴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手套,降低细菌传播率,避免发生切/伤口感染[5]。最后,术后保持切/伤口的干燥,定时消毒、更换敷料,还要叮嘱患者避免压迫、浸湿切/伤口,如敷料受到污染,要增加更换频次。

综上所述,导致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创口消毒情况、器械消毒情况、院内空气质量、杀菌消毒意识等,根据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春明. 抗感染治疗用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A02):294-295.

[2] 胡妙仙, 谢红燕, 朱海飞,等. 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128-131.

[3] 蔡鹰. 手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陕西医学杂志, 2017, 46(8):1146-1147.

[4] 周翠琼, 叶力. 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b12):114-115.

[5] 蒙光义, 王冬晓, 卢婷,等. 外科Ⅱ类切口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 36(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