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阅读之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21
/ 2

[摘要]目前高中生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高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
开展阅读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能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超链接。
[关键词]高中生 阅读活动 原则 效果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阅读是何其重要。可现实情况是,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高中生阅读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高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开展阅读活动,在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是提升阅读质量,达到阅读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就是从“活动型阅读的原则、活动型阅读的方法、活动型阅读的效果”三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活动型阅读的粗浅看法。
一、开展活动型阅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在活动性阅读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是社会的、富有情感的、最具创造的活动主体,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教育对象。一切阅读的素材和方式都是依据学生的特点而选择的,围绕全体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教师要善于创设主体性活动的情境,在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同时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同步发展,创设和谐的、良好的、阅读氛围,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活动主体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双赢。
(二)开放性原则。在活动型阅读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权力,在精神层面为学生“开绿灯”。学生有自由的阅读时间,有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力,有自由的阅读空间。教师要赋予学生挑战权威的权力,允许学生向教师挑战,允许学生向课本挑战,在阅读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理解学生的个别异常思维,指导偏激思维的重新定位。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潜能,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开放的空间和时间里积累阅读,提升写作。
(三)创新性原则。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辩论式等方法,不仅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得教会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因为阅读不仅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鉴赏、理解的过程。写作中也得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所以,在活动型的阅读中,教师得给学生一个自由联想的创造空间,让学生主动思索、想象、发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智慧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才能达到“读有所得”的阅读效果,“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
二、活动型阅读方法初探
(一)课文延伸拓展活动。面对浩瀚的课外读物,有时学生漫无目的或无从下手,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所以这类活动就应在学好课内文本同时,按照老师的引领科学有效的去完成。比如在教完散文和诗歌单元后,我推介了大量的相关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延伸阅读兴趣,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散文,刘墉的散文,贾平凹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徐志摩、余光中、顾婷的诗歌等。对他们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读这些书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进行了指导,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病。外精品的阅读,弥补了课本阅读总量的不足,弥补了课本范文与学生生活有时空距离的缺憾。(二)开展阅读摘评活动。课外阅读弹性较强,疏于引导就可能流于形式,添加“摘评”活动,阅读质量就多了一层保障。摘抄的是精彩语段、锦言佳句,而评析则是写出对所摘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读、摘、评作业,突破了学科封闭状态,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中学习,会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发出满腔热情,用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去体验感悟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三)开展学生作品讨论活动。当阅读开始掀起一股热潮之后,在班级内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阅读场,学生之间交流图书,互通有无,共同读一本书,一篇文章。这时,组织学生三五成群,在课堂上分成几个小组,把读同成果展览课。当阅读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我们优中选优,进行展览和奖励,并组织学生学习参观。这种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延伸阅读的健康发展。优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激发了后进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念头。
(四)开展阅读质疑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问题。在此活动中,围绕活动目标,选出相关书目,然后进行全方位的阅读。教师在这一阶段可进行方法指导,旨在激发情趣,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自主优势,边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认为好的地方,要思考妙的原因;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先进行思考,思考不出来记录下来,以备讨论。开放性的思维,将对大多学生至关重要。为了使阅读更具有成效,“指挥员”也可设置各种各样特写情境,比如在阅览室周围布置特定的背景,也可连续播放轻音乐,以使学生阅读时心情舒畅、自由自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在于开拓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五)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评估活动。这项活动,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评来完成。教师依据阅读的总目标设计出测评标准对学生进行整体测试,方式一般来说比较灵活,可以是书面和口头相合。比如复述阅读文章的内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测评,可从量上来看是否完成了预定计划,也可检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通过检测,师生形成共识,然后总结阅读成效,再进行交流,以扩大本堂课的成果。
(六)开展知识交流速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在知识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将整体分解成部分,由几个人在一起同步阅读,各自猎取知识的分支。而后通过知识交流这条途径,使每个阅读者都能完整地获取知识的全体。这种速读方法要求有两人以上组成的学习小组。阅读前,将需要阅读的书籍根据备人的阅读能力,量力分读,做出卡片。阅读完后,互相交流,就能使每个阅读者尽快掌握需读书籍的全貌,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
(七)开展读书征文比赛活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完必修一传记单元后,在班级开展传记阅读写作竞赛“《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学生阅读了大量名人传记,也交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八)开展阅读探究活动。阅读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吸收过程,还得有学生独立的认知和判断过程,鉴赏和品评的过程。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笔者在教完《项链》一文后,为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阅读的理解,我设置问题: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她会有怎样的想法?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有的说,她会经受不了打击而消极沉沦:有的说经过十年磨砺,主人公已经成熟坚强,会正确面对现实;也有的说,她会记恨她的朋友,认为她是欺骗自己的感情等等,在探究之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判断推测加以生动的描写记叙下来,不少同学写出了优秀的《<项链>后续》。
三、活动型阅读的效果和意义。
(一)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紧紧地盯着教材上的几篇课文,课堂实行“满堂灌”,语文教师唱“独角戏”。阅读课,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而是一味的被动接受,造成的后果的就是语文阅读毫无生机,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如能开展阅读活动,就能使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组织、帮助和鼓励上来。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的活动学习中来。这种自主自愿的阅读活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学生能在阅读活动中自由张扬,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中快乐阅读,愉快收获。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就需要师生默契配合。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共同创意者和设计者,师生共同构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式多样的语文阅读活动,适应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学生愿意阅读。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进而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运用材料,提炼观点,阅读兴趣浓,阅读量大,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总之,这些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就如何精读与浏览、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写读后感、如何读各种体裁的文章等等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学生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有丰厚的素材累积,在自己的写作中就能有话可说,有章可循,也就不会畏惧写作。
[参考文献]
[1]智仁勇,贡泽培,杨瑗.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教育科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2]吴淑敬.课外阅读的两点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7):18-19.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