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科文化价值,提升化学教学品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02
/ 1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在江西省实施已经近有四年了,但在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都存在着各种的不足,如教师仍然是老鞋走新路,旧壶装新酒,其在教学技能及教学思路上仍然按老教材整合新教材,对新课改理念视而不闻。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化,如何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这些问题存在教师层面尤其突出。在学生层面,其学校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成长中的负担,学习不再令他们感到快乐,学习的高度抽象化以及教师的传道虚拟化,现在正在渐渐剥夺学生学习的过程,故本文就解决以上问题,试从化学学科文化价值层面寻求有关化解之法。
二、化学学科文化价值的内涵[1]
化学学科文化,是将化学学科教育视为一种文化,这与传统对化学课程科学性、工具性的认知存在本质区别。而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化学课程文化的自我建构性特点与属性上,作为一种建构性文化,化学课程文化的知识属性表现为生成性而非“占有性”,批判重构性而非接受性[2],化学课程应是学科文化思想,学科观念精髓的载体,而非学科问题的依据。只有认识到这点,教师才能有效提升教学品质,学生的思维、思想才能进一步被拓展,学生学习的品位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学科文化与化学课程的关系[3]
化学课程,其与化学学科文化的传递、表达有着特殊的逻辑关系。化学文化一般包含紧密相连的3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因此其组成的内容包抱:①人类利用化学方面改造、发现的物质元素。②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化学文化体制。③人类在创造化学文化时所产生的求真、务实、践行、积极、创新等精神元素。化学文化所包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应成为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即我们的化学课程内容。
四、化学学科文化是学科教学的操作导向
化学学科文化,其决定了化学课程传授的操作导向。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尊重其学科的本属特征。对于就化学知识理论而言,是人类通过客观事实所归纳出的学科真谛。而对于化学课程而言,其应是作为这些理论真谛的一种载体。向学生传递着对其适应其个体成长的一种信息、一种能力、一种观念和一种思维。故对化学课程在传授过程中,应遵循学科文化的特性,将化学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使其成为化学文化的催进剂和梳理器。将其化学文化赋予价值,赋予生命,让学生及教师用心能捕捉得到。
五、化学文化与学科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学科教学品位的提升
化学课程文化,它是学科文化传递的载体,但由化学文化本属可知,化学是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的客观反映。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亲身经历的客观现象本质的解释。这一系列经过无数次的修正、补充,就形成了化学课程中的理论、原理。这些理论、原理是经过千百年的无数次锤炼形成的。但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其只有通过进行化学实验来重温、验证该一系列理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来感受化学学科文化给其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感触。故在进行化学课程传授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亲身经历的平台。这也是还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理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反映,具有客观性、中立性。而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知识是具有情境性、构建性和文化性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需的理论支撑,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掌握的,是经过心灵和行为的碰撞自主建构的。
古人云:学以致用。这也是化学文化教学的内核之一,这也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当将课程知识挂靠在具体问题、具体生活事件、具体实物创造上时,具体问题的解决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而展开。这也就实现对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的创设,这是一种学科文化情境,在这种对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就必须习得一技之长,而支撑他们一技之长的落脚点则自然就落在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为此,学生有“利”可图,学习的动机、兴趣受到激发。知识的自主构建则水到渠成。其学生自主构建流程如下图所示:


六、结束语
在众多的教师的内心深处总隐藏着化学知识的目的观,学习化学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知识于学生有何用?知识的堆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吗?高度决定视野,只有当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你心中才会豁然。注重化学学科文化价值,有利于教师重新审视化学学科教育的庐山真面目,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真正地提升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品位!
[参考文献]
[1]廖志刚等《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初探》《化学教育》.2011.1
[2]郝德水.教育研究.2011.(6):61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作者单位:玉山一中 江西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