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的脉络膜特征变化,初步评估其对PCV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63例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9例39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平均年龄(62.53±6.05)岁;均为单眼发病。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应答不佳者再行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63只眼中,治疗后无应答或应答不佳38只眼,应答良好25只眼,并据此分为应答不佳组、应答良好组。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共焦激光同步血管造影系统(HRA+OCT)增强深度扫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 )、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依据ICGA检查结果对脉络膜高通透性(CVH)进行判定。CVH:中晚期(吲哚青绿注射后10~15 min)后极部脉络膜可见边缘模糊的多灶性强荧光。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以及应答良好组治疗后6个月、应答不佳组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患眼SFCT、LVCT变化。治疗前后SFCT、LCVT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前,63只眼中,伴有CVH表现38只眼(60.3% ),其中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分别为5 (20.0%,5/25)、33 (86.8%,33/38)只眼。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SFCT、LCVT分别为(244.16±23.74)、(152.76±22.70)μm和(367.34±35.21)、(271.84±35.42)μm。两组患眼治疗前SFCT、LV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4、6.87 ,P=0.01、0.01 )。治疗后6个月,应答良好组患眼SFCT、LVCT分别为(241.04±32.56)、(150.44±23.4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35、8.64,P=0.08、0.07 )。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SFCT、LCVT分别为(311.63±25.36)、(220.11±41.30)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9.23 ,P=0.02、0.01 )。治疗后,所有患眼CVH表现无明显改变,但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多灶性强荧光明显减弱。结论PCV厚脉络膜多以脉络膜大血管异常增厚为主;具有厚脉络膜和CVH表现的患眼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不佳,联合PDT治疗可能更适用于该类患者。

  • 标签: 脉络膜/病理生理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预测
  • 简介:摘要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并发症 黄斑水肿/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毛细血管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对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缺氧诱导生长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Notch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MFG-E8组、MFG-E8+HIF-1α抑制剂组,改良袖套法建立大鼠左肺移植模型,MFG-E8组受体大鼠术前30 min尾静脉注射rhMFG-E8 20 μg/kg,MFG-E8+HIF-1α抑制剂组在MFG-E8组基础上,术前经腹腔注射4 mg/kg HIF-1α抑制剂YC-1。移植组受体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肺再灌注2 h后阻断右肺门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量移植肺组织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组织湿/干重量比率(W/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移植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移植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VEGF/Notch通路蛋白及细胞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结果移植肺再灌注2 h后,MFG-E8组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较移植组明显提升[(307.23±29.17) mmHg比(215.48±20.92) mmHg,t=8.08,P<0.05]。与移植组比较,MFG-E8组肺组织MPO活性和W/D均明显降低[(1.76±0.21) U/g tissue比(2.51±0.46) U/g tissue,(6.03±1.07) mg/dl比(8.41±1.36) mg/dl,t=4.69、4.35,P<0.05]。移植组病理检测可见肺泡壁水肿、肺泡结构破坏、肺泡腔内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与移植组比较,MFG-E8组肺泡结构保持完整、肺泡腔和间质内浸润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炎性反应显著减轻。与移植组比较,MFG-E8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bax、TNF-α、IL-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11.47±1.23)%比(27.09±2.57)%、(1.34±0.12)比(1.92±0.13)、(250.1±11.76) pg/ml比(392.7±28.14) pg/ml、(134.6±11.25) pg/ml比(251.3±14.33) pg/ml,t=17.34、10.37、14.79、20.26,P<0.05],bcl-2 、HIF-1α、VEGF、Notch1、HES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1.75±0.16比1.36±0.12、0.87±0.14比0.36±0.09、0.79±0.08比0.39±0.03、0.58±0.05比0.24±0.03、0.59±0.05比0.28±0.03,t=6.17、9.69、14.80、18.44、16.81,P<0.05)。与MFG-E8组比较,MFG-E8+HIF-1α抑制剂组PaO2/FiO2、bcl-2、HIF-1α、VEGF 、Notch1、HES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237.25±21.34) mmHg比(307.23±29.17) mmHg、1.40±0.13比1.75±0.16、0.41±0.08比0.87±0.14、0.41±0.04比0.79±0.08、0.26±0.03比0.58±0.05、0.27±0.03比0.59±0.05,t=6.12、5.37、9.02、13.43、17.35、17.34,P<0.05],肺组织MPO活性、W/D、细胞凋亡指数、bax、TNF-α、IL-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2.47±0.37)) U/g tissue比(1.76±0.21) U/g tissue、(7.85±1.32) mg/dl比(6.03±1.07) mg/dl、(25.76±2.63)%比(11.47±1.23)%、1.87±0.14比1.34±0.12、(385.4±27.93) pg/ml比(250.1±11.76) pg/ml、(247.5±14.21) pg/ml比(134.6±11.25) pg/ml,t=5.28、3.39、15.56、9.09、14.12、19.70,P<0.05]。结论MFG-E8能减轻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HIF-1α/VEGF/Notch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凋亡,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 标签: 肺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氧诱导生长因子-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Notch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
  • 简介: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Garfield)在1960年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IF即某期刊前两年发(S,T)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T)内发

  • 标签: 影响因子
  • 简介: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Garfield)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 标签: 期刊 因子 情报 学术期刊 研究所
  • 简介: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IF即某期

  • 标签: 影响因子
  • 简介:本文由因子分析的基本定理推导出因子得分的估计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因子得分的计算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 标签: 因子分析 因子得分 估计
  • 简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多肽,它是体内较强的促有丝分裂剂和化学诱导剂,与机体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各种损伤后修复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需要生长因子(如PDGF)的参与.我们着重综述近年来对PDGF及受体功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如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功能.

  • 标签: 受体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脑缺血
  • 简介:摘要水凝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与玻璃体类似的光学和流变性,能比较容易地进行玻璃体注射,且具有药物缓释的特点,可以作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缓释系统载体应用于各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已有多种类型的水凝胶载体在动物模型中研制成功,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水凝胶,其中一些可在眼内持续释放贝伐单抗、康柏西普等抗VEGF药物最长达90天,且眼内无明显炎性反应。抗VEGF药物从水凝胶中的释放一般经过初始释放阶段、扩散释放阶段和降解释放阶段。如何控制其在水凝胶中的缓释速率、提高载药量以及延长水凝胶在玻璃体内的降解时间等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30-334)

  • 标签: 水凝胶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药物缓释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否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s)中血管内皮细胞因子CD34的表达。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15只C57BL/6小鼠背部制作全皮层缺损创面,给予及时护理,分别取正常组织及第1、3、5、7天创面组织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VEGF表达。细胞实验分为KCs组和KCs+VEGF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D34信使RNA(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D34、Delta样配体4(DLL4)、肝配蛋白B2 (Ephrin B2)蛋白水平的表达;加入VEGF组和VEGF+VEGF抑制剂L-685458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D34蛋白表达。应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和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6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呈动态升高(N=0.344±0.037,d1=0.158±0.019,d3=0.298±0.006,d5=0.509±0.066,d7=1.056±0.172,F=172.8,P<0.01)。加入VEGF后,角质形成细胞CD34 mRNA表达增加(KCs=1.33±0.36,KCs+VEGF=5.04±0.51,t=10.25,P<0.01),CD34、DLL4、Ephrin B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KCs=0.268±0.026,KCs+VEGF=0.693±0.005,tCD34=27.78,PCD34<0.01;KCs=0.172±0.063,KCs+VEGF=0.609±0.171,tDLL4=4.785,PDLL4<0.05;KCs=0.293±0.031,KCs+VEGF=0.835±0.049,tEphrin B2=16.26,PEphrin B2<0.05),而加入VEGF抑制剂L-685458后,角质形成细胞中CD34表达低于VEGF组(VEGF=0.777±0.053,VEGF+L-685458=0.263±0.053,t=11.83,P<0.01)。结论VEGF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因子CD34、DLL4、Ephrin B2的表达。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角质形成细胞 CD34
  • 简介:摘要癌症是威胁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健康的疾病。随着抗癌药物的创新研发,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已明显提高,但其诱导的心血管并发症也愈发突显。抗癌的明星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常诱发高血压,并引发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现有临床指南对此类高血压的阐述甚少。该文系统地回顾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文献并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管理此类高血压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高血压 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类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致盲和致低视力眼病。视网膜激光光凝仍是目前ROP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应用,为临床治疗ROP提供了新方法。但其治疗指征和治疗方法的把控仍存在诸多不当和偏差,导致抗VEGF药物在ROP治疗上的泛化和滥用现象。本文基于国内外ROP相关研究,对治疗指征、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和客观评价,以期同道严控ROP治疗指征,科学、严谨地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造福于患儿。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光凝固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 简介:摘要嗜酸性肉芽肿伴多血管炎(EGPA)患者哮喘的治疗是一项重大挑战,通常需要长期口服皮质类固醇(OCS)治疗。EGPA患者的哮喘长期临床病程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描述EGPA中的长期哮喘病程,并确定长期哮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三叶因子3(TFF3)在下肢静脉血管畸形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下肢静脉血管畸形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09月01日至2020年8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瘤外科行手术切除的26例四肢静脉畸形患者进行研究,选取26例四肢静脉畸形组织为实验组,26例距病变切缘3cm的正常静脉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FF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从26例四肢静脉畸形患者中筛选出下肢静脉畸形病变患者共11例进行研究,术中切除的11例下肢静脉畸形组织作为实验组;另收集距病变切缘3 cm的11例正常静脉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TFF3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FF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0.77%(21/26)]明显高于对照组[11.54%(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7,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FF3 mRNA相对表达量(7.436±6.612)高于对照组(1.494±2.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8,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实验组中TFF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0.425±0.481)明显高于对照组(0.089±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P<0.05)。结论TFF3可能与下肢静脉畸形的发展和局部侵袭性有关。

  • 标签: 三叶因子3 静脉血管畸形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的特性就是侵袭性生长和复发转移,此特性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是由一系列的血管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调控作用的综合结果,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和最特异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本文就近15年中医药调控支气管肺癌VEGF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中医药 支气管肺癌 VEGF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upervision法对三阴性乳腺癌标本进行VEGF—C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三阴性乳腺癌中VEGF—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计数资料问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三阴性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分期、淋巴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肿瘤大、分期晚的患者,VEGF—C表达较肿瘤小、分期早的患者强,组织学高分级者VEGFC表达较低分级者强,淋巴结阳性患者VEGF-C表达较阴性患者强。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可能在促进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中起作用。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移
  • 简介:【 摘要】 目的:为了分析心血管易损因子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疾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 2015年 10月~ 2016年 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180名,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 90名。 在此过程中,对实验组的患者,根据其心血管易损因子的水平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根据其血压水平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皆采用中医治疗的方式,以 3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指标,来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患者最终治疗总有效率为 97.78%,大大高于对照组患者 82.22%的治疗总有效率。结论: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将心血管易损因子作为重要参考,能够清楚地反映患者心血管易损性的变化情况,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提高,可以在今后更加广泛的应用起来。

  • 标签: 心血管易损因子 高血压 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汤对骨折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活性的作用。方法选用64只雄性健康SD大鼠为观察对象,所有大鼠以闭合折骨为标准建立骨折模型,并应用髓内针进行固定。随机分成两组(32只/组),对照组术后以生理盐水灌胃,观察组术后以活血化瘀汤灌胃,于术后1、3、7、14d取骨折外周组织,采用TR-PCR技术观察其VEGF表达情况。结果经统计得出,两组大鼠在灌胃后1d其VEGF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但灌胃后3d、7d、14d观察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灌胃后7d两组大鼠其VEGF表达水平到达峰值,两组比较(P<0.01)。结论血化瘀汤可明显增加骨折早期VEGF活性,对促进血管再生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活血化瘀汤 骨折早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