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如果承认艺术方法是以某种美学思想为指导的,那么,戏曲的艺术方法有两个美学源头。这就是《周易·系辞传》提到的“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要求艺术创作把客体物象与主体情志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意象。因此,艺术意象不以对客体物象的传真为满足,还需要溶入创作者的主

  • 标签: 美学品格 戏曲 艺术方法 艺术意象 美学思想 艺术创作
  • 简介:戏曲批评(评论)是与戏曲创作演出同步出现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远比不上创作演出那么发达,只是戏曲领域的点缀。晚近的历史进程中,戏曲批评(评论)家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戏曲批评(评论)的发展最初固然与戏曲创作演出的需求相关,但是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关它是否能够拥有独立的价值,是否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与写作规律等,就必然要成为批评(评论)界关注的话题。

  • 标签: 戏曲批评 评论 专题 戏曲创作 历史进程 写作规律
  • 简介:摘要:戏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其本身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它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流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变迁、文化交融以及外来思想等因素对舞台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从分析京剧脸谱入手浅析戏曲表演技巧及其审美特点;通过剖析人物角色特征来探讨如何塑造唱腔与现代戏曲相结合;最后总结归纳出戏剧演员需要掌握哪些基本表演艺术及舞台表现形式,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笔者的建议和对策。

  • 标签: 戏曲舞台 艺术 戏剧
  • 简介:1957年夏,著名学者陈中凡给他的研究生吴新雷布置了一项特殊而别致的学习任务:派他到浙江师范学院游学,向一位老先生当面请益,并设法请其来南京大学任教,以恢复和发扬该校由曲学大师吴梅所开创的戏曲研究的优良学术传统,而这位老先生正是吴门弟子。

  • 标签: 戏曲研究 宋元南戏 南戏研究 戏曲作品 汤显祖 戏曲史
  • 简介:日本侵占台湾时期(主要指中前期,下同),大量的福建戏班渡海来到台湾。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高水平的戏班,以持续的演出时间、强大的演出阵容、丰富的演出剧目、新颖的舞台美术、精湛的表演艺术、积极的传带精神,对台湾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建戏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水平戏班大多来过台湾。当时在福建稍有名气的戏班,大都被邀请来台演出。有代表性的如:福州三庆班、福州祥升班、福州乐琼天班、福州大吉升班、福州新福连班、泉州金成发、新梨金合班、泉州傀儡班、福建凤凰社、福州旧赛乐、福州新赛月、泉州玉堂春班、福州三赛月、福州上天仙班、

  • 标签: 台湾地区 福建 戏曲 侵占 日本 演出时间
  • 简介:戏曲出版物比较低迷、戏曲图书市场相对冷落的氛围中,浙江教育出版社与作家出版联合推出由刘文锋、江达飞编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印刷精美的《中国戏曲文化图典》,实在是令人欣喜.

  • 标签: 戏曲文化 中国 文化史 浙江教育出版社 述评 形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不懂外国语言,也就不懂自己的语言。——歌德一前言本文唯一的目的是归纳:什么是传统戏曲表演特征?接着问,为什么传统戏曲表演成为世界剧坛唯一的、独特的表演体系?它的形成是否源自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戏曲表演 传统戏曲 符征 外国语言 符号体系 形符
  • 简介: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人文现象,它运用独特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人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内心世界、思想情感始终是文学艺术主要的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因此,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

  • 标签: 戏曲创作 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即人学 戏曲剧本 动作性 中国戏曲
  • 简介:摘要:“弱冠与古稀的双向奔赴”--戏曲进社区国粹共传承实践基地是本研究的主题,本研究通过戏曲进社区的方式,践行青年戏曲传播者的社会文化服务职责,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主要为社区居民表演戏曲经典剧目与红色样板戏,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文化互动,免费开展京剧身段教学,唱腔培训课,京剧服饰、妆容体验,提高群众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传播传统文化的学习精神。通过戏曲进社区的方式,让青少年儿童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体会国粹独特的韵味,在相聚的演出中,既增进了邻里感情,也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

  • 标签: 戏曲传承 戏曲进社区 文化传承 实践路径
  • 简介:<正>前言明周宪王朱有燉(1378—1439)是明代前期创作力最盛、作品数量最多的北曲杂剧作家,所作31种杂剧[1]至今均有原刻本传世,这些原刻本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有25卷本与22卷本两部,去其重复可得31种完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傅斯年

  • 标签: 戏曲观 朱有燉 戏曲史 曲论 杂剧创作 杂剧作家
  • 简介:民歌、戏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尤其是戏曲音乐,它是在民歌、歌舞、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是西方教育的翻版,所以,戏曲音乐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很少受到重视。再者,现在的学生所处的时代大众媒体迅猛发展,电视中、广播里、报刊杂志上天天都能接触

  • 标签: 戏曲音乐 音乐教学 中学 小学 教师素质 音乐欣赏
  • 简介:民歌、戏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尤其是戏曲音乐,它是在民歌、歌舞、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戏曲音乐教学 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中小学 审美教育
  • 简介:'戏曲进校园'的大背景给高校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在高校戏曲文化教学中,搭建多维立体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赏析作家作品以夯实学生戏曲文化传承根基、鉴赏舞台表演以促使学生了解戏曲美学特征、融入流行文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戏曲兴趣。

  • 标签: 戏曲进校园 戏曲文化 教学策略
  • 作者: 徐剑明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为了使戏曲重新焕发出活力,将年轻观众也吸引到其旗下,许多人认为戏曲在选材上要注重现实性,在思想上要注重现代性,在表演上要抛掉单调性,认为只有这样“汤药”一起换,才能有希望赢得年轻人的青睐,进而扩大戏曲在文艺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振兴的目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戏曲传统并不是凝固的,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的,戏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医师应当下人们的审美眼光,但是戏曲毕竟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因此作为传统的传承性应该远远高于现在大家齐声大喊的创新,特别是作为戏曲的根本角色制度———行当,我们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聊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刻的历史积淀,对其形式、结构、功能等方面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上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 标签: 戏曲行当规范性传承创新
  • 简介:在20世纪60年代前,戏曲文化反映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装饰环境、美化生活的民间美术,更是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巨大影响。除以戏曲为题材的文人画,如清代《乡村演戏图》、清光绪年间《北京茶园演戏图》、清月明楼《茶园演戏图》、清《同光十三绝》、清《升平署戏画》等外,在建筑装潢和民间工艺领域,以戏曲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更是随处可见。

  • 标签: 戏曲文化 民间美术 60年代 光绪年间 民间工艺 美术作品